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每年5月28日,全球慶祝「國際月經日」(MH Day),這一活動係由德國非營利組織「WASH United」於2014年發起,旨在於提升社會大眾對月經議題的健康衛生意識,並且致力於對抗經期汙名的微歧視,如此一來,藉由這一天的通過性慶祝活動,除了是對於月經健康的公眾宣導外,更有其對於女性生理現象的正確認知與接受,連帶地,活動中推出由28顆串珠組成的紅白配色經期手環,這其中5顆紅珠象徵月經平均來潮5天,意在提醒人們,月經乃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不應該被羞恥或隱藏,這也讓「國際月經日」的設立,就不僅是一項關於月經健康、月經教育的社會倡議,更是一場全球性別平等運動的重要里程碑,據以提供一個反思結構性不平等的變革契機。
事實上,經期議題已然成為一項的關注焦點,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5億名女性在月經期,面臨到缺乏乾淨衛生用品的困境,此一現象被稱為「月經貧窮」(Period Poverty),也就是說,經濟弱勢女性因為無法取得充足且適當的生理用品,導致重複感染、骨盆炎等生理疾病和憂鬱、焦慮等心理健康,並且不利於就學、就業、社交困擾與生活品質,致使陷入多重弱勢的惡性循環,就此而言,藉由發起「國際月經日」並且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來讓該項運動得以迅速傳播,以成為全球女性的共同聲音和性別光譜的社會性對話之轉化機制。
誠然,從月經日、經期貧窮到月經教育、經期友善世界,這一系列議題揭示結性別不平等的結構性限制現象,連帶地,全社會對於女性生理現象的污名化,著實反映背後所糾結深層的性別歧視,這種歧視或蔑視不單單只是存在於公共領域,還進一步滲透於私領域的生活世界中,進而,造成女性在獲取衛生用品、經期不適,乃至於接受教育和就業機會的困難、阻礙,以臺灣社會為例,性平指數的演變趨勢也顯示出來,儘管在某些領域取得進展,但是,關乎到性別角色的配置以及性別歧視的根源問題,仍然存在諸多挑戰,尤其是這些問題不只侷限於微視範疇的個體失敗,更是巨視面向的社會結構性環境投射,遠地不說,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公眾教育,對於月經的無知或羞恥,已然更進一步加深青少年對其自身生理的負面認知,至於,扣緊勞動社會學的考察視角,直指經期貧窮不僅影響到女性健康,也對她們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發展產生某種天另類天花板的阻隔效應,進而造成她們在公共和私領域的雙重壓力。
職是之故,相關具體的策進作為,包括有:(一)提升認知素養教育:加強對月經健康的公衛教育,消除對月經的污名化;(二)推動公共政策支持:制定相關政策以確保所有女性都有獲得必要生理用品的月經權益保障,特別是那些經濟弱勢的標地群體,從提供免費或補貼的衛生用品到多重弱勢處境的協力支持;(三)促進社會變革倡議:鼓勵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合作,推動月經健康的社會倡議,增加對經期貧窮問題的關注及其資源分配不公的結構性解套;以及(四)增修性平法律保障:釐定性別平等的法律政策,藉此確保女性在工作場所不因生理期而受到歧視,並促進不同性別對於月經議題的理解與支持。
總之,「國際月經日」的意義不全然在提升對於月經的進階認識,更在於促進全球對女性權益的關注,特別是面對經期貧窮和性別不公所糾葛的積累性剝奪、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文化性歧視和滾動性影響等多重問題,更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據以推動月經健康的正確認知與資源分配,方能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以利於能夠在未來創造一個經期友善的世界,來讓每位女性都能在尊嚴中生活,而無需再有所隱藏或自感羞愧,如此一來,從月經日到經期適應、從初經到停經、從月經貧窮到生活性困頓,以迄於公、私領域的性平權益議題,凸顯這種性別歧視並非僅存於個人層面,更是深植於家庭、學校及職場等制度化結構中,以此觀之,實有必要進行對於壓迫性結構的性別體制及其相與對應性別認同、性別分工、性別角色指派、做性別等等所關乎到『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關照視野探究。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5.27:「德國非營利組織發起『國際月經日』,力抗經期汙名」)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月經 不該是羞愧的秘密
經期 是每位女性生命中自然且真實的歷程
5月28日 國際月經日
提醒我們必須重視經期健康
正視長期以來被忽略的性別不平等
當月經被視為羞恥
女性的身體就被迫噤聲
當資源分配失衡
許多弱勢群體的需求也無法被看見
不是每個人都有月經
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經期友善」的行動者
願我們一起打造一個
讓每位女性都能在尊嚴中生活
不再隱藏 不必羞愧的友善世界
每年5月28日的「國際月經日」,不只是推廣月經知識的紀念日,更是一場深具意義的性別平權運動。透過提升社會對月經議題的認識,這一天提醒我們:月經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不該被污名化或視為禁忌。
然而現實中,仍有許多女性因「月經貧窮」無法獲得基本生理用品,不僅影響健康,甚至影響就學、就業與社交,導致多重弱勢的惡性循環。這不僅是衛生問題,更牽涉到社會結構、性別文化與制度設計的不平等。
從家庭到職場、從教育到政策,對月經的污名仍深植在許多人的認知中。唯有透過公衛教育、公共政策與制度保障的並進,提升全社會的月經素養與理解,我們才能真正朝「經期友善」與「性別平等」邁進
每年5月28日是「國際月經日」,這一天的設立並不只是呼籲女性衛生權益,更是一場針對月經污名、性別不平等與結構性貧窮的深層社會對話。
月經,作為一項生理現象,卻長期被視為「羞恥」或「不能說的秘密」。這樣的文化污名不僅限於亞洲社會,全球皆然。根據聯合國數據,全球仍有數億女性無法獲得基本的經期用品、衛生設施與正確知識,這不只是健康問題,更是人權問題。在某些地區,女性因月經被迫缺課、無法工作,甚至遭受隔離與排擠,這些都構成了隱性的社會排除與性別不正義。
在台灣,近年來雖有越來越多學校與地方政府響應「經期友善校園」、「免費衛生棉」等措施,但整體社會氛圍仍充滿隱晦與不談論的習慣。女性在職場、學校甚至醫療系統中,仍常因月經而遭遇不理解、不便與輕忽。例如,有些女性在痛經時被視為「抗壓性差」、不被允許請假或取得合理休息。這些都反映出台灣仍需在「制度配套」與「文化溝通」上加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