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基隆市的高齡老化現象日益嚴重,根據最新統計顯示,65歲以上的高齡者已達到7萬8,363人,占基隆總人口的21.7%,這一數字也使得基隆市一躍成為全國第五高的高齡人口比例城市,職是之故,基隆市政府社會處在2024年度的預算中,將13億元分配於老人福利,涵蓋就醫補助、長照服務、社會參與及健康促進等多項措施,藉此彰顯對於高齡者照顧的社會性重視。

誠然,隨其超高齡社會的來臨,對於各項的衍生性需求,也隨之上升,對此,(一)在就醫權益部分,社會處訂定有《老人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自付額補助》、《基隆市弱勢老人口腔健康促進實施計畫》與《老人老花眼鏡補助實施計畫》,讓設籍基隆市滿3年之65歲以上長者(原住民滿55歲),健保費自付額由市府全額補助,以保障長者最基本的就醫權益;(二)其次,在照顧服務部分,原基隆市立仁愛之家因房舍老舊裁撤,規劃轉型為長照福利服務園區,採全區BOT方式將既有老舊房舍重建,結合日照、長照、醫護等多元服務機能,藉此擴大基隆市的長照服務量能,從而滿足老人、亞健康、失能失智多層級連續性照護需求。

(三)在社會參與部分,鼓勵並支持高齡者參與就業、社會服務與終身學習,結合民間資源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自辦行動學苑、鼓勵高齡者投入志工服務,以及協助輔導中高齡者重返職場,在身心維護部分,衛生局推出《基隆長輩照護平台》官方LINE帳號,結合數位科技與醫療人力,提供24小時線上健康諮詢服務、推播衛教與多元資源整合,從而打造即時、友善的長者健康支持系統,以及在健康促進部分,結合各行政區的據點資源,積極推動長者社區運動課程,廣邀長者踴躍參與,鼓勵長者展現自信,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全面提升身心健康及其生活品質;以及(四)基隆市政府於去年(2024年)7月在衛生局下成立基隆市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藉此整合原分屬於衛政及社政體系的長照服務資源,並設立2個辦公室、單一服務窗口,以讓民眾或服務單位洽詢長照服務更加便利,亦即,透過長照所的成立,整合行政、簡化流程,進而提升長照服務量能及服務品質,畢竟,相較於2022年底,基隆市長照服務使用人數成長36%、交通接送車成長352%、A個管人員數成長62%,均出現增加趨勢,這也讓對於長照所的設立舉措,自當是展現一定程度的勇於任事魄力,而上述種種作為,更可窺見到基隆市高齡服務翻轉新猷的企圖心。

冀此,為了應對超高齡社會所帶來的各項老化議題挑戰,針對基隆市政府有所選擇的服務措施,自當要有以下的批判性思考:(一)首先,單就法定長者的人口比重及其預算編列暴增一事,相較於基隆市兒童及少年事務處的增編,多少突顯出來如何將理念、政策、立法、行政、服務輸送,相與鑲嵌和貫通於從點到線與面、從長者個人到長照家庭與社區照顧、從就醫到就養與就業或其他、從社會處到衛生局與教育局或其他、從跨局處的橫向對接到公私協力的網絡銜接、從福利津貼到福利服務或其他、從需求評估到效益評估,以迄於基隆一市應該要有的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和全市的照顧藍圖願景,如此一來,如何從『有在做事』到『有專人在做事』,以進化到『有專業團隊在做事』而來之於『do the right thing』、『do things right』、及其『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的目標管理自許,更遑論於人口組成極為多樣、社經發展極為複雜、市政財庫極為吃緊的基隆市,仰望於未來的社福天光,更非是擠牙膏、切香腸和剝洋蔥般的人治式、殘補式、拚湊式和撒錢式的德政思維,這也讓諸多措施主要是集中於基本福利津貼與行政整合,而未能完全觸及到個體性需求的更深層次,況且回歸於基隆市的高齡老化現象,主要係源自人口結構的轉變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限制,特別是人口出生率低迷及其青年外流,所導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結構性限制,及其關乎到基隆市社會結構改造的根本提問。

(二)其次,因應於基隆市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事實,對於長照所的設立舉措,也就不僅止於單純的衛生行政作為,而是要如何從長照所到衛生局、從衛政體系到跨局處、從局處間的水平協調到公私間的網絡協力,以迄於從照護到照顧、從長者動力到長照家庭動力或照顧動力,據以直指對於專設長照所的考察針砭,就不能只限縮於行政管理主義的權變行事,即便是扣緊工具範疇的行政技術變革,也有相與因應的必要性發想,像是進一步整合衛政與社政資源,藉此提升長期照顧服務效率與可及性的「強化資源整合」;鼓勵高齡者參與社區活動,透過社會性互動以提升其生活滿意度的「推廣社區參與」;針對高齡者的健康需求,設計更多適性的運動與健康課程,以促進健康老化的「增設健康促進措施」;建置長期照護服務的效果評估機制,定期檢討各項措施的實施效果,以確保公共資源有效運用的「持續監測與評估」;以及引入民間資源與專業機構,共同參與長照服務供給,形成多元化運作模式的「公私協力模式」等。

總之,基隆市政府在面對超高齡社會時,展現出推動措施作為的積極性,但是,仍然充滿濃厚的行政管理主義色彩,政策執行上多依賴「工具性」手段,缺乏「價值性」的深層反思,尤其是偏向福利津貼與行政效率,以及忽略高齡者心理、社會及文化等多面向的深層需求,更重要的是,基隆市財政資源有限,要如何避免預算排擠效應並確保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益,這會是未來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視的議題;連帶地,基隆市的高齡老化問題,也不僅是衛生行政與社會行政的職權責任,更是需要基隆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創造出一個真正友善的超高齡社會,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基隆市的高齡服務政策,理應以提升生活品質為核心,結合社會資源,以建立多元化的照顧體系和支持網絡,從而確保每一位高齡者和長照家庭,都能享有關懷與照顧,進而找到自己的社會位置和生命質感。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基隆市政府,2025.07.11:「基隆高齡照顧施政多面向,從預防到照顧面面俱到」)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