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01.補助兒少照顧者
02.謬推校園公共球
03.推即時噪音地圖
04.全民普發一萬元
05.平均薪資六萬多
06.國軍救災晉惠帝
07.人工生殖追身世
08.親屬保母突訪制
09.醫事人力有五缺
10.綱要進化到要點
11.結業保母不夠格
12.家暴悲劇五決議
13.基隆市政高齡化
14.基隆市政長照所
15.讓座文化優先席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七月份的第三周(2025.07.21)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補助兒少照顧者」、「謬推校園公共球」、「推即時噪音地圖」、「全民普發一萬元」、「平均薪資六萬多」、「國軍救災晉惠帝」、「人工生殖追身世」、「親屬保母突訪制」、「醫事人力有五缺」、「綱要進化到要點」、「結業保母不夠格」、「家暴悲劇五決議」、「基隆市政高齡化」、「基隆市政長照所」以及「讓座文化優先席」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補助兒少照顧者」,考量到少子女化及家庭照顧型態多元樣,衛福部預告修正〈弱勢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與托育及醫療費用補助辦法〉,將進行托育補助相關條文的調整修正,這其中包括有定義『弱勢家庭』為家有未滿2歲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幼兒、特殊境遇家庭或經地方政府認定之弱勢家庭,此外,原本弱勢兒少申請托育補助時,僅只限定父母雙方或單親一方或監護人可申請,調整為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兒童之人皆可提出申請,將納入寄養家庭等實際照顧者,至於,托育服務提供處所,保留臨時托育選項,但是,在居家托育、托嬰中心以外,新增其他與政府簽約之托育機構,最後,托育補助金額,改以列表區分,並將依不同家庭類型與托育機構,提供對應的補助額度,像是送居家托育或簽約私立托嬰中心,一般家庭每月補助新台幣13,000至15,000元,低收入弱勢家庭每月則是補助17,000至19,000元,以此觀之,該項補助辦法的考察真義,實有其從血緣關係擴及到實際照顧者,以及從居家托育延展至托育機構,但是,主要癥結之處還是在於這些暫時替代性質的家外托育照顧,一方面如何針對難置兒以提供整體全人發展的殊異性需求滿足,另一方面則是直指家外照顧的下一站幸福布建工程,又要如何正視從嬰幼兒的個別化照顧計畫到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之通盤性考量,顯而易見的是,用以保障兒少生存及發展權益的關懷意旨,已經不單單只是與時俱進而來的補助對象擴充而已;「謬推校園公共球」,教育部長表示,將要求體育署於二周內盤點全臺中、小學可以開放使用的器材,希望提供如籃球、排球、足球等,每校至少10顆,配合校園開放政策,讓民眾在放學後及假日期間到學校運動之際,可以隨時有器材可借,離開時繳回即可,也就是說,屆時運動就不必再自備球具,但是,此一輕率舉措,卻遭到教師團體的連番砲轟,畢竟,校園公共球的概念發想,實有其因校制宜的權變考量,換言之,攸關到服務輸送的策進作為,自當是要從基層單位的權責內涵出發,才能達到多方的共好美意,況且扣緊需求評估、過程評估及其結果評估的整體效益評估機制,包括應提供的使用器材、可滿足的器具數量、需支援的經費人力、要善後的環境維護、宜留意的校園安全、該廓清的學校財產,抑或相對應的各項管理措施,以部長之尊伸手介入基層庶務,坐實了職權不對稱之虞、之嫌和之憾,更遑論於訴諸類似『愛心傘』的操作概念,更是有其左支右絀的難以自圓其說,總之,中小學校園開放政策而來的球具假日開放使用,這是一項可以進行社區性對話的公共議題,但是,高層背後的權控或霸權思維,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特別是對於決策公信力的直接戕害;「推即時噪音地圖」,依據歐洲數據推估,臺灣地區每年可能有超過4千人,因為交通噪音而早逝身亡,影響之巨更甚於所謂的『行人地獄』,對此,民團呼籲政府普設交通噪音微型監測站、現行158處的道路交通噪音監測點,應升級為24小時自動連續監測站,並且在六都優先布建『即時噪音地圖』,畢竟,交通噪音陳情居於各類公害之冠,但是,噪音不合格率卻是長年不到1%,顯示現行標準過於寬鬆而無法加以有效管制,連帶地,相較於航空站全年自動監測,交通噪音僅是每季兩次測定,遠遠不足,這也有其必要將現行噪音標準與頻率範圍重新檢討,並將交通噪音納入為都市規劃和公共衛生的整體評估機制之一;「全民普發一萬元」,立法院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眾消費韌性特別條例〉,明定包括提供企業金融支持、支持勞工安定就業、強化農業金融支持、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挹注全民健康保險基金及勞工保險基金、加強照顧弱勢族群及提供關懷服務、強化國土防衛能量等11項撥補措施,以及發放現金每人新台幣1萬元,總金額為5,450億元,同時,刪除臺電1,000億元補助,增加普發現金2,350億元,顯然,看得到的是財政分紅的還稅於民,潛藏於內的則是諸如超徵、舉債、常態預算、特別條例等財政紀律問題,已然淪為某種『財政預算政治化』的特定目的意涵;以及「平均薪資六萬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25年5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顯示受僱員工總薪資平均數為新台幣6萬1,902元,月增11.56%,年增7.2%,此一平均薪資之所以成長,主要是受到端午節效應影響,尤其是企業發放年節獎金也讓非經常性薪資明顯上升,顯然,從工業服務業到各行各業、從經常性薪資到非經常性薪資、從特定產業到雨露均霑、從相對落差到低薪就業等『勞動社會』、『階級社會』,這才是該起薪資所得不均的考察真義所在。

其次,「國軍救災晉惠帝」,丹娜斯颱風重創台南、嘉義沿海地區,以總統高度親赴南部視察災後復原進度的賴總統,卻是在災民當面陳情『有些人家裡都7、80歲,沒辦法把壞掉家具搬出來,能不能請求國軍幫忙搬到外面,不然實在沒辦法』,回以按照法律規定『國軍是不能進去民房,因為過去的歷史裡面,有發生很多不愉快的經驗,後來民主化以後,法律規定,國軍當然能幫忙民眾救災,救災也是國軍的任務之一,但不能進入民房、私人財產』、『社區要發揮力量,社區有力量,社區才會比較安定。不然所有事情都要靠國軍,如果真的國軍沒空的時候,譬如現在進行漢光演習,如果那天真的有發生事情的時候,要怎麼辦?』等媒體轉載刊出的婉拒說辭,姑且無論從賴清德市長、賴清德院長到賴總統的角色立場,關乎到風災、雨災國軍幫忙清理善後的言行舉止,是否出現前後一致或前恭後倨的態度舉措,單就面對複雜性災變可否有如作戰般的同島一命,而這樣的回應態度,也被媒體譏諷有晉惠帝般不知民間疾苦,將責任逕自往外推卸;「人工生殖追身世」,全臺使用捐贈精卵生殖細胞進行人工生殖而誕生的試管寶寶,共計有8,397人,由於法規採匿名制,無論是捐贈者或受贈者,都無從得知彼此身分,更不得指定人選,接受捐贈的夫妻僅能得知捐贈人的種族、膚色和血型,也就是說,即便是年滿18歲的成年,也無從得知其血緣來源,這也讓正值歐美國家朝向『告知身世』趨勢方向立法之際,作為捍衛子女血緣知悉權的普世價值,實有其文明進程以思索如何揭露的必要性提問,這其中包括有從捐贈人隱私權到子女血緣認知權的衡平原則、從女同性伴侶和單身女性到一體全面適用、從辨識資訊範圍到如何申請提供的修法工程,以及從外型描述職業興趣等限定資訊到完整資訊圖像;「親屬保母突訪制」,臺北市府的《台北市協力照顧補助實施計畫》設置親屬保母制度,希望鼓勵家中長輩能夠協助照顧幼兒,讓年輕人得以投入職場減輕家庭負擔,現行的親屬保母制度規定只要是三親等家人完成保母訓練並取得結業證書,便能申請每月新台幣2,000元至5,000元補助,為了查核照顧事實的運作狀況,社會局會安排訪視,卻不會事先約時間,如果有3次訪視未遇就會取消補助,這也引發突襲訪視3次不在家,逕自被取消補助的親屬保母反彈,顯然,從結業證書到保母證照、從事先約訪到突襲訪視、從有專人照顧到專業素養照顧,以迄於照顧補助而來的托育照顧培力涵養,實有其環扣鑲嵌的整體性規劃,畢竟,親屬保母的托育機制運作,實有其親屬與嬰幼兒的個人動力、協力照顧的制度動力及其生子女化的環境動力之綜融性考量,更遑論於該項補助作為的政策性定位,究竟係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和如何具體捍衛嬰幼兒的兒權利益;「醫事人力有五缺」,根據統計,各類醫事人員目前幾乎都呈現既不患寡又患不均的運作窘竟,特別是包含護理人員、營養師、心理師、語言治療師及聽力師等五類醫事,人力更形不足,事實上,這五類醫事人力早在十年前已有短缺警訊,但是,受少女子化和疫情的交織影響,導致雪上加霜之效,相形之下,若醫學系招生員額不變,20年過後,醫師人力則是呈現人力過剩反諷,顯然,從主流到次級的醫事人力、從醫院到其他的醫事單位、從保健因子到激勵因子的育才留用,抑或是扣緊高齡少子女化的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而來之醫事人力或跨域人才的照顧團隊,直指該起議題現象之可見一班的複雜與棘手;以及「綱要進化到要點」,從民國80年05月01日的發布日期至民國114年07月01日的廢止日期,長達30多年的社區發展法令規章沿革,已然有著不同時空脈絡環境的變遷意義,如此一來,擺盪於〈社區發展工作綱要〉與〈社區發展工作要點〉的社區工作的發展意涵探究,便有嚴肅思辨之必要,畢竟,〈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的廢除,是有其結構性運作限制的相關原因,像是隨著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原有的工作綱要已經無法有效解決當前的社區運作問題、社區居民對於工作綱要的參與感低導致政策推行困難,以及社運團體對於工作綱要的有效性提出質疑,連帶地,從〈社區發展工作要點〉出發的批判性反思,包括有從政策導向到居民導向、強調社區韌性以及科技與創新等社區發展工作的變遷需求和變革課題。

最後,「結業保母不夠格」,衛福部著手研擬,從現行3種取得保母資格管道中,刪除門檻最低之『保母訓練班126小時課程』途徑的結業保母,剩下幼保專科畢業、勞動部技術士檢定2管道,並且後者將增加實習門檻,顯然,面對保母高齡化的議題現象,量不足及其質感有待提升之際,對於該項的行政舉措,實有商榷之處,畢竟,這其中有待廓清的是教訓考用、產官學研之間的鑲嵌與貫通,連帶地,更待釐清的是學歷保母、結業保母和證照保母背後所實有之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和就業導向,亦有其供需與推拉的可能糾結,況且夠格不等同於適任、保健誘因不盡然是激勵使命自許,並且還有人群服務工作背後所潛藏的個人動力歸因、制度動力歸因和系統動力歸因的干擾變異,如此一來,漠視包括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專業培力、情感支持、在職進修、人生歷練、生命人本、勞動屬性、配套支持、退休給付等制度性保障,那麼,以口碑取向和信任出發的托育服務,要不是出現驅逐良幣的反效果,便是直球對決於下一起不當對待事情的再次發生,此一高張的行政管理主義及其權控思維,才是議題現象的癥結所在;「家暴悲劇五決議」,新北土城謝姓家暴男,當街砍殺妻子、小姨子一案震驚全國,對此,主管機關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召開《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推動小組第6屆第6次會議》,進行全面性檢討與機制盤點,並且達成包括強化第一線專業人員教育訓練、研擬跨轄通報與應變機制、盤點刑事程序銜接處理、針對雙向加害或被害案件提出新指引,以及提供完整心理輔導與支持等5項重大決議,只不過,真正的癥結斷點乃是該男違反保護令案件卻沒有得到檢察官的認可,而未向法院聲請核發羈押、也沒有責附條件,顯然,如何在第一時間內完備像是被害人家庭背景、相對人特殊身心狀況等相關資訊,以利於檢察官聲請羈押,這也直指出來對於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認知基模,實有必要進行對於傳統文化主義的解構和新構;「基隆市政高齡化」,截至今年(2025年)年6月底為止,基隆市65歲以上的法定老人有7萬8,363 人,占總人口數比例21.7%,乃為全國第五名,對此,社會處在其 114年度總預算35億元中,編列有新台幣13億元的老人福利預算,占比超過三分之一,藉此將照顧高齡者列為基隆市政府的重點施政項目,這其中在就醫權益部分,社會處訂定有《老人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自付額補助》、《基隆市弱勢老人口腔健康促進實施計畫》與《老人老花眼鏡補助實施計畫》,讓設籍基隆市滿3年之65歲以上長者(原住民滿55歲),健保費自付額由市府全額補助,以保障長者最基本的就醫權益,此外,在照顧服務部分,原基隆市立仁愛之家因房舍老舊裁撤,規劃轉型為長照福利服務園區,採全區BOT方式將既有老舊房舍重建,結合日照、長照、醫護等多元服務機能,藉此擴大基隆市的長照服務量能,從而滿足老人、亞健康、失能失智多層級連續性照護需求,在社會參與部分,鼓勵並支持高齡者參與就業、社會服務與終身學習,結合民間資源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自辦行動學苑、鼓勵高齡者投入志工服務,以及協助輔導中高齡者重返職場,在身心維護部分,衛生局推出《基隆長輩照護平台》官方LINE帳號,結合數位科技與醫療人力,提供24小時線上健康諮詢服務、推播衛教與多元資源整合,從而打造即時、友善的長者健康支持系統,以及在健康促進部分,結合各行政區的據點資源,積極推動長者社區運動課程,廣邀長者踴躍參與,鼓勵長者展現自信,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全面提升身心健康及其生活品質,乍看之下的跨局處總動員,似乎窺見到基隆市高齡服務的翻轉新猷,只不過,單就法定長者的人口比重及其預算編列暴增一事,相較於基隆市兒童及少年事務處的增編,多少突顯出來如何將理念、政策、立法、行政、服務輸送,相與鑲嵌和貫通於從點到線與面、從長者個人到長照家庭與社區照顧、從就醫到就養與就業或其他、從社會處到衛生局與教育局或其他、從跨局處的橫向對接到公私協力的網絡銜接、從福利津貼到福利服務或其他、從需求評估到效益評估,以迄於基隆一市應該要有的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和全市的照顧藍圖願景,如此一來,如何從『有在做事』到『有專人在做事』,以進化到『有專業團隊在做事』而來之於『do the right thing』、『do things right』、及其『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的目標管理自許,更遑論於人口組成極為多樣、社經發展極為複雜、市政財庫極為吃緊的基隆市,仰望於未來的社福天光,更非是擠牙膏、切香腸和剝洋蔥般的人治式殘補式、拚湊式、撒錢式的德政思維;「基隆市政長照所」,基隆市政府於去年(2024年)7月在衛生局下成立基隆市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藉此整合原分屬於衛政及社政體系的長照服務資源,並設立2個辦公室、單一服務窗口,以讓民眾或服務單位洽詢長照服務更加便利,亦即,透過長照所的成立,整合行政、簡化流程,進而提升長照服務量能及服務品質,畢竟,相較於2022年底,基隆市長照服務使用人數成長36%、交通接送車成長352%、A個管人員數成長62%,均出現增加趨勢,此一因應於基隆市高齡人口占比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事實,對於長照所的設立舉措,就不僅止於單純的衛生行政作為,而是要如何從長照所到衛生局、從衛政體系到跨局處、從局處間的水平協調到公私間的網絡協力,以迄於從照護到照顧、從長者動力到長照家庭動力或照顧動力,據以直指對於專設長照所的考察針砭,就不能只是限縮於行政管理主義的權變行事;以及「讓座文化優先席」,立法院三讀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案,將現行的博愛座改為『優先席』,適用對象也從現行『身障+老弱婦孺』,改為『身障+其他有實際需求者』的優先乘坐,同時,也通過附帶決議,請交通部會商衛福部,就優先席的標示,訂定全國一致的統一圖示,以供各大眾運輸工具業者運用,來讓有限的車廂座位,達到最適性的使用效率,只不過,包括原本15%的剛性規定,已經無法因應當前超高齡社會需求的座位比例,抑或『身障+其他有實際需求者』依舊是欠缺明確的操作性界定,徒增難以避免的搶坐、誤坐、霸坐等無謂爭議。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