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是全球趨勢,如何守望獨居長者是每個國家面臨的共同課題。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歐洲國家針對七十五歲以上老人進行到宅整合性評估值得台灣借鏡,目前連江縣有類似作法;老盟前年起與全台十七個社區合作推出「獨老處方箋」以彌補政府部門不足。
所謂的「獨老處方箋」是由社區提出獨居老人名冊,接受UCLA「孤獨量表」評估,再透過「客廳即據點」構想,在十七個社區培訓超過二百八十名志工,包括引入社區內民間團體資源,帶長者參與社區活動或創意課程,又或者是到宅問安與電話關懷,降低長者的孤獨感。
「老盟甚至招募獨老為志工,連結獨老關懷網。」老盟政策召集人、亞洲大學社工系教授黃松林表示,培訓志工中有不少是社區內的獨居老人,讓過去彼此沒有連結獨老們,因為孤獨處方箋串起來成為彼此老年生活夥伴,平均長者孤獨感從原本平均十四分降至十一點六分左右,未來將持續推動到更多社區,讓有需要的長者一一被接住。
連江縣照顧長者的做法獲得老盟讚許,連江縣民政社會處長曾玉花表示,縣府將老人依生活自理能力狀況分為三級。初級預防性服務網絡為每半年查報,提供密集訪視並連結其他社福資源;次級支持性福利措施乃協助連結縣內長期照顧服務,配合關懷獨老居安政策並結合緊急救援連線系統提供廿四小時監控;完備保護性功能及體制方面,提供廿四小時通報服務並視情況協助,同時裝設緊急救援系統,獨老遇意外可獲立即救助。
日本曾讓獨居長者每天在家門口插旗傳達身體健康訊息,未插旗就代表抱恙,可及時被發現協助,但也有人憂心會標籤化。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王潔媛表示,日本獨老至少七三七萬人,因多數不喜歡麻煩親友或兒女,導致一年有近七萬人孤獨死;台灣學習日本很多獨老關懷措施,但風俗民情不同,適用情況不一樣,日本獨老情況比台灣更嚴重,政府要因地制宜,找出適用本國的解方。(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4.09.17)

獨居長輩比率攀升,不婚不生、少子化、子女外出就業等因素造成家庭結構改變,在老盟獨老處方箋,現實面是個很好的議題及方法,但是否能普及性,個人覺得大多數有難度,在現實社會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尤其又在詐騙事件越來越多,大家防備心加重,又加上許多偏鄉地帶,出門沒家通工具都是一件麻煩的事情,要如何有效的獨老處方箋,必然無法對症下藥,因加上老人本身有因為孤獨而感到憂鬱或生病,再居服員介入照顧下都會拒絕,會有些老人會覺得生病讓周圍鄰居知道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要下處方簽,並須先了解一個社區老人的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獨居長者的照護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民間團體與社區的緊密協作。獨老處方箋的計畫和連江縣的分級照護模式展現了在地化與創新的成功範例,同時也需要持續借鑒國際經驗,不斷調整與完善政策,確保每位長者能在晚年得到應有的關懷與支持,也應加強大眾對人口老化與獨居長者議題的關注,另外除了降低孤獨感,未來也應該更專注於獨居長者的心理健康,如提供免費心理諮商或情緒支持服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