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4
01.假期進修認學分
02.未成年人家暴者
03.列冊列管於獨老
04.第三副座台北市
05.寺廟淨零買碳權
06.合憲性限縮解釋
07.如廁平權台中市
08.聽損失智納健檢
09.家戶人口分巢化
10.央行重手打炒房
11.轉型正義穿雲箭
12.調查保護少事法
13.軍職人員自裁高
14.失智症日921
15.制服制伏與至福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十一月份的第一周(2024.11.04)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假期進修認學分」、「未成年人家暴者」、「列冊列管於獨老」、「第三副座台北市」、「寺廟淨零買碳權」、「合憲性限縮解釋」、「如廁平權台中市」、「聽損失智納健檢」、「家戶人口分巢化」、「央行重手打炒房」、「轉型正義穿雲箭」、「調查保護少事法」、「軍職人員自裁高」、「失智症日921」以及「制服制伏與至福」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假期進修認學分」,因應於將每1學期從18周改為16周的上課週數,致使包括寒暑假在內共計有超過4個月的空檔時間,對此,台大的學則新增學生寒、暑假出國進修,學分數可獲得採認,並且無上限採計,顯然,從開學期間到寒暑假期、從正規課程到推廣教育、從海外移地到國內學習、從學分認計到獎勵補助,以迄於從社會性投資到學生家庭資本階層化的雙峰學習效益,該項體制外、國際化的自主學習機制設計,實有通盤檢視、規劃之必要;「未成年人家暴者」,衛福部從前年(2022年)開始統計未成年虐老案件,全國共計通報有3,300多件,去年的直系卑親屬虐待超過65歲尊親屬案件有11,365件,這其中有3,485件的施虐者係為未成年人,值得一提,這部份在今年的1到6月,已經通報1,880件,這也讓該起未成年虐老的新型態家暴情事,實有其從過往的第二代對第一代到如今第三代對其第二代或第一代的虐老情事、從單純兒少的被害者到代際之間的施暴者或互為相對人、從父母施暴的家外安置到未成年子女成為加害者無處可去的安置難題、從單純的施虐行徑到複雜的歸因事由、從權益維護到責任義務的施暴行為、從家人的過度溺愛到兒少的己身逆境、從父母效能訓練到行為改變技巧,以迄於從家庭動力不足到兒少團體次文化,直指該項未成年人家暴者的議題現象及其處遇對策,當可想像中來得棘手、難解;「列冊列管於獨老」,2013年台灣地區僅有一名65歲老人獨居的宅數為29.4萬宅,今年(2024年)的六月之際,便有高達57.2萬獨居宅,11年下來呈現倍增的成長趨勢,在這裡牽涉到的是諸如單純的1人獨住或兩老共住、家屬間歇性同住、同住家屬無照顧能力、長者與親屬關係疏離者、同住者無民法上照顧義務或無照顧契約關係等分殊的獨老居住生活樣態,至於,長者面對其老化過程的運作破口,有無從事前偵查的防制設計到事後防治的配套措施,顯然,這部分在地生活、陪伴照顧的社區運作機能,宜要有積極擘劃之必要,最後,從日常生活的需求滿足到特定事件的風險規避、從列冊列管到標準服務流程、從處遇服務到後續追蹤、從縣市政府的因地制宜措施到實際守護效益,抑或是對於包括支持性、補充性、保護性或替代性等獨老服務的屬性定位廓清,皆有通盤檢視之必要;「第三副座台北市」,依據〈地方制度法〉規定人口在250萬以上之直轄市得增置第三名副市長,對此,台北市的總人口數卻是呈現持續下降至250萬以下,顯然,包括『社會性的移入人口vs.自然性的新生兒人口』、『老幼的依賴人口vs.就業的工作人口』及其『推拉力量vs.交易機會成本』等互為表裡或相互低銷的命題檢證真義,考察的重點並不全然在於如何衝高設籍或出生於台北市的市民人口,而是如何就其難以翻轉的少子女化趨勢及其人口資本的全台性布建,藉此思索迎接當代人口轉型之後的台北市,要如何找出合宜適性的都會人口規模及其應有的生活機能素質;以及「寺廟淨零買碳權」,雲林縣北港武德宮響應淨零碳排放,除了打造可以過濾懸浮物和空汙氣體,藉此自主減量碳排放的環保金爐外,並且斥資新台幣500萬元購入足以抵銷至少3年排碳量的碳權,以成為全球首座碳中和的廟宇,顯然,對應於從點香燒金紙之『直接排放』到所有用電之『間接排放』所產生的溫室氣體,該項的購買碳權舉措,實有如何達到從減量到淨零碳排放的變革作為。
其次,「合憲性限縮解釋」,關於憲法法庭宣判死刑釋憲一案,其結果攸關到的是死刑存廢及待執行死刑犯能否重獲救濟,若是判違憲就等同宣告廢死,最後係以『合憲性限縮解釋』的巧取權變手法,藉此達到變相廢死的政治正確,也就是說,死刑規定合憲,但是,嚴格限縮適用的犯罪類型及要件,特別是須符合故意殺人並且將判死的標準提高至『三審法官全體一致通過』,這也讓死刑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這就等同於漸進式廢死,顯然,從形式上合憲到實質上廢死、從憲法法庭的少數人意志到社會大眾的認知感受、從司法裁決到社會觀感、從報復主義到安定人心,以迄於從亂世用重典到抑制效果,關於死刑的存廢已然不僅止於的『法—社會』的特定單一思維,而是何以會出現如此般嚴重的情節罪行,誠然,好一個『輕率死vs.嚴生』、『想活必死vs.應死可活』、『正當程序vs.實質不正義』、『文字遊戲vs.受害者感受』、『有條件判死vs.修復式正義』、『廢死是終極信仰vs.殺人是一時興起』、『該死就死vs.想活能活』、『必須活vs.活該死』、『一條人命是悲劇、百條人命是數據、更大的不堪是慘劇,一切都是在等國家機器的官府編劇』、『不是不要死囚您留在這裡,而是被害家屬的我們不適合跟您在一起』、『這裡有您有我,但是,這群被害者卻是被迫要先行離開我們……』、『生命的自由不應犠牲他人的自由,生命的存在也不應毀滅他人的存在』、『誰也不能代表誰,只有您能代表您,但是,您卻不能來代表您自己,因為世界已經沒有您』的人間浮世繪;「如廁平權台中市」,台中市公廁的男女廁間從原本中央所規定的1比3,進化到新建築的1比4,以迄於再行針對大型公共區域一舉提高至1比5,此一如廁平權的文明化概念,實有其從男性到女性、從異性到跨性別、從一般社會大眾到羸弱人口族群、從如廁間比例的物理環境到如廁優化設置的友善環境、從公開的小便斗到私密的如廁間、從蹲式到坐式、從男女分廁到男女合廁、從新建到優化、從室內建築體到公共區域、從公家機關到民間企業、從清潔維護到公民素養等通盤性檢視、從固定的環境障礙到行走的移動障礙,以迄於從市長個別的人治思維到依法辦理的強制規定等通盤性檢視,以此觀之,作為文明化指標的如廁行為和空間布建,台灣一地在如廁平權這方面的進展、進步和進化,實有其從劍及履及如台中市,藉而全面推展到全台各地的策略性規劃;「聽損失智納健檢」,保守估計全台潛在的聽損人口超過2百萬名,再則,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長期聽損且未加以矯正的話,將會加速大腦萎縮、病理性變化,這當中輕度聽力損失者罹患失智症風險增加1倍,中度聽損則是增加3倍,重度聽損失智機率更高出5倍之多,但是,若是能夠配戴助聽器,將可降低聽損者認知下降速度達48%,顯而易見的是,從聽損到失智而來的疾病負擔與照護社會成本,係比想像中來得龐大,如此一來,針對台灣約有37萬失智症患者,並且一半以上皆屬於輕度,這也讓目前的基本健檢,應該是要將聽力篩檢納入基本的健檢項目,藉此有助於失智疾患的早期預防;「家戶人口分巢化」,根據最新的戶政統計資料顯示,8月份的全國家庭戶數高達934.3萬戶,持續創下了歷史的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人口戶數也出現連續3個月僅有2.51人,這除了是讓家庭的人口數持續偏低外,小家庭的常態化發展也與當前小宅化趨勢相與吻合,甚或成為房價波動的影響因素之一,顯然,從生育結構、家戶規模、人口組成、居住型態等相互拉扯所產生的加乘效應,這也讓少子女化、高齡化、家戶人口少量化及其子女搬出分巢化,牽動出來包括就醫、就養、居住及其社會性參與等滾動效應;以及「央行重手打炒房」,中央銀行理監事會決議祭出第七波的房市管制措施,包括有新增規範自然人名下有房屋者之第1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自然人第2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由6成降為5成並擴大實施地區至全國、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由4成降為3成、自然人購置高價住宅貸款由4成降為3成、第3戶以上購屋貸款之最高成數由4成降為3成,以及餘屋貸款最高成數由4成降為3成等所謂的6大措施,顯然,反其道而行且是技為末的官方各種技術性操控手段,自當是有其必要復歸於諸如從輕鬆買屋到困難承貸、從少量自備款到較高貸款成數、從個體範疇的買屋到集體客觀的打房、從自住之用到理財規劃、從工具理性投資到制度誘因投機、從抑制炒房到房價飆漲、從打房到打炒房、從首購到首貸、從房價通膨到低薪所得等等命題思索,就此而言,當前台灣一地社會不均的階層深化現象,這又豈止於各項打炒房措施的短期效益,便可了得和通盤解套。
最後,「轉型正義穿雲箭」,從遷台、解嚴、總統直選、政黨輪替而來的近80年的歲月春秋,包括228、反核能、廢死刑及其愛台灣,就有如四隻穿雲箭般射中當代台灣的文明化發展進程,只不過,就其從過往、當下到未來的發展後果來論,誰受益、受損、受害、受難及其受殃,終究是有其民智未開、奴性使然、教育失敗及其如是因果的共業受苦之憾;「調查保護少事法」,現行的少年調查官及少年保護官都隸屬在司法院,在司法院權力一把抓的情況下,要如何專責、盡責與問責,這部分要盡速修法將少年保護官改隸屬於法務部,藉此才得以加強社區處遇與保護管束的有效執行,況且還有目前多數少年法院調查保護室人力不足的尾大不掉運作難題;「軍職人員自裁高」,根據國防部針對2018年至2024年度6月底止的國軍軍士官兵傷亡人數統計顯示,2023年度國軍有23名軍職人員自裁已遂,較2022年度的17人增加6人,乃為近6年來的新高,至於,2024年度截至6月底止,國軍則已有12人自裁,又是高於去年同期9人,顯然,關涉到軍職人員自裁一事,實有其直指集體意涵整體社會事實的探究必要,連帶地,從認知意念到外顯行為、從自殺的未遂到已遂、從軍隊的營內到營外、從不同軍種到軍士官兵職級、從心輔人力到輔導效益、從個體的內在歸因到部隊環境的外在歸因,以迄於從部隊到警員抑或其他相對封閉的勞動職場,此一重中之重且暗中之暗的自裁議題,當比統計報表的數據顯示來得嚴重、複雜;「失智症日921」,相迎於超高齡社會的即將來臨,值此0921國際失智症日之際,作為老年人口全國第二高並且推估有4萬名失智者的台北市,針對服務量約僅有8,000人的真實窘境,為了補足該項的服務缺口,台北市衛生局已於今年的下半年推出『權責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目前係以文山區的景美醫院為其試辦醫院,未來的市聯醫系統也會加入服務,顯然,從地區醫院的轉型到區域醫院的協力,從衛政到跨局處、以及從醫療機構到社區單位而來的服務體系,關於該項失智服務的整體性布建,實有其通盤規劃之必要,畢竟,從分類分級到分階分流的失智服務處遇、從失智者本人到照顧者家人、從當事人到長照家庭、從據點服務到社會處方、從生理心理到認知社交,以迄於從失智者個別差異的內歸因到制度化建置的外歸因,直指出來的乃是推動失智協助大軍的運作規模,這會是一項嚴峻的變革工程;以及「制服制伏與至福」,開學之際,關於是否穿制服上學一事,再度成為學生、家長、校方、民團和社會大眾的一項關注議題,顯然,是否穿著制服實有其從『制伏』到『至福』之於一線之隔的延伸性思辨,這其中糾結有從過往的威權時代到當今的開放自主世代、從強制規定之抑制嚴懲到授權校方之變相強制、從單純制服穿著到整體服裝儀容、從制服統一採購到學生權益表意、從制服材質到多重功能、從外在形式統一到身分認同管理、從威權文化的不服管教到培養紀律的校園文化,顯然,關鍵之處已然不在於制服是否等同於另類的制伏,而是該項的制服穿著,究竟有無進一步配搭於獨立思辨、生活自立之於至福意旨的基本提問,如此一來,從制服到教科書、班會、公約、學習評量等等蛻變成長的協力機制設計,直指出來的乃是長久以來欠缺溝通協調、良性互動的學習認知基模,這也直指當前低落的學習氛圍和不佳的學思培力之癥結所在。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