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幾則與人口發展相關的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從人口發展、分巢小宅化到諸多打炒房措施的延伸性思考之必要。
首先,根據最新的戶政統計資料顯示,今年(2024年)8月份的全國家庭戶數已然高達有934.3萬戶,持續創下了歷史的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人口戶數也出現連續3個月僅有2.51人的少量化趨勢,如此一來,讓該項家庭人口戶數持續偏低而來之小家庭的常態化發展,固然是與其當前的小宅化樣態相與吻合,但是,該項供需、主客觀以及買賣之間的落差,也是造成房價波動的影響因素之一。顯然,從生育結構、家戶規模、人口組成、居住型態等相互拉扯所產生的加乘效應,這也讓少子女化、高齡化、家戶人口少量化及其子女搬出分巢化,進一步牽動出來像是就醫、就養、居住及其社會性參與等滾動效應。冀此,看得到的是少子女化的生育模式,致使家庭人口戶數微量化、居住型態小宅化及其需求如何被充分滿足化和風險能否有效規避化,在在成為一項預期之中的發展性後果。
其次,正當民眾仰望於斯土斯有財、安土重遷及其安居樂業而來的購屋、買房需求,未見到國家機器對於漲價歸公於有效抑制房市、房價的改善市場失靈之際,中央銀行理監事會卻是決議祭出第七波的房市管制措施,這其中包括有新增規範自然人名下有房屋者之第1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自然人第2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由6成降為5成並擴大實施地區至全國、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由4成降為3成、自然人購置高價住宅貸款由4成降為3成、第3戶以上購屋貸款之最高成數由4成降為3成,以及餘屋貸款最高成數由4成降為3成等所謂的6大措施,顯然,反其道而行且技為末的官方各種技術性操控手段,自當是有其必要復歸於諸如從輕鬆買屋到困難承貸、從少量自備款到較高貸款成數、從個體範疇的買屋到集體客觀的打房、從自住之用到理財規劃、從工具理性投資到制度誘因投機、從抑制炒房到房價飆漲、從房價通膨到低薪所得等等命題思索,就此而言,當前台灣一地社會不均的階層深化現象,這又豈止於各項打房措施的短期效益,便可了得和通盤解套。
總之,扣緊從人口發展、分巢小宅化到打炒房措施的延伸性思考,實有其從人性投射、制度誘因、認知基模、文化主義到時代潮流的多方糾結拉扯,如此一來,少子女分巢化而來的居住模式及其小宅化型態,當只是外顯的表象行為,背後的關鍵之處乃是在於觀念態度及其心靈結構的有待廓清,否則,再多提油滅火的措施作為,當有如地鼠般到處亂竄於雖有『居天下之廣居』的氣度胸襟,但卻是限縮於一屋難求之憾的競相購屋和炒房。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此篇延伸性思考從人口發展、居住形態的變遷到房市政策,深入探討了多重結構性問題。
首先,少子化與高齡化現象導致家庭人口結構變小,家庭戶數雖然增加,但平均每戶人口卻持續下降,反映了「分巢化」的現象。子女搬出家中獨立居住,促進了小宅化的需求,也帶來了購屋市場的變化。然而,這種趨勢不僅是家庭結構的變化,還牽涉到生育意願低落、長期照護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問題,讓人們對居住、醫療和老年照護提出了更多需求。
其次,台灣的房市問題不僅是房價過高,而是市場機制的失靈所致。央行多次推出的房市管制措施,試圖透過調降貸款成數等技術性手段來打擊投資性購房行為,但這些措施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加深市場不均。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平衡居住需求與投機行為的關係,避免高房價進一步壓縮年輕人的購房機會,並兼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看法與觀點
小家庭化趨勢明顯:隨著每戶平均人口數的減少,小家庭已成為主流。這不僅反映了社會結構的變化,也影響了市場對小型住宅的需求。像我這樣的專家都能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小型住宅中生活,以適應經濟壓力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房價高漲影響購屋:高房價是推動小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家庭因為無法承擔高額房貸而選擇購買面積較小的住宅,這使得小宅成為市場的新標準。我認為,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尤其是在大城市中。
政策效果有限:儘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房市管制措施,如降低貸款成數等,但這些措施可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讓購屋者感到更加焦慮,因為貸款門檻提高了。我覺得,政府需要更全面的政策來應對這一挑戰,而不僅僅是短期的技術性措施。
社會結構影響深遠:少子化和高齡化不僅影響家庭結構,也對社會服務、醫療和居住需求產生深遠影響。這需要我們在政策制定上進行更深入的考量,以滿足未來社會的需求。
未來挑戰與機遇:隨著小宅化成為常態,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平衡住房供應與需求、改善居住環境以及提升生活質量。我相信,這將是一個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遇的過程。
張書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