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年來,臺灣的住宅市場出現了前所未見的「死亡交叉」現象,此一現象係指住宅使用執照的核發數量超過新生兒的出生人數,根據統計,2024年之際,全國住宅使用執照核發宅數達到137,707戶,而新生兒出生數僅為134,856人,顯示出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失衡,這樣的失衡情形在六都的表現尤為明顯,比如從2016年至2024年期間,六都住宅使用執照核發數量持續上升,尤其是臺中市、桃園市和新北市的增長最為顯著,分別達到26,000戶、23,000戶和19,000戶。

然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六都的新生兒人數卻是持續下降,以新北市為例,新生兒人口從34,000人降至16,000人,減少超過五成,此一現象不僅反映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揭示房地產市場未來可能要面臨的挑戰,特別是臺中市的住宅使用執照核發數量幾乎是新生兒人數的1.6倍,更顯現房屋市場賣壓的潛在風險,至於,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經濟結構的變遷,使得年輕族群的結婚與生育意願受到抑制,尤其是高房價更讓年輕人無法負擔購屋買房,進而影響其結婚和生育的決策,統計顯示,六都的房價所得比普遍超過10倍,遠遠高於合理負擔的6倍,這種的經濟壓力,驅使年輕人對於未來的規劃更加謹慎,寧願或保守的選擇延後結婚和生育;其次,人口結構的老化也是一項重要的催化因素,這是因為,隨其新生兒出生數的減少,社會整體的年齡結構逐漸老化,將導致空屋與閒置住宅的風險逐步上升;除此之外,公共政策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這個問題的惡化情形,畢竟,政府在住房政策上的不足,市場已經無法有效調整供需關係,特別是屢創新高的房價,早讓許多家庭望之卻步而無法實現安居樂業的人生夢想。

針對上述交織而來的結構性問題,當可扣緊「願婚—樂生—能養」及其「安居—樂業」的關懷旨趣,提出以下的改善對策,像是:(一)提升婚育意願:加強對於家庭運作的支持,特別是在育兒和照顧方面,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措施,像是增加育嬰假期、提高托兒服務的質量和可及性,藉此鼓勵年輕世代豎立起婚育價值;(二)完善住房政策:檢視現有的住房政策,制定更為合理的價格控制措施,像是租金補貼、首次購房者優惠等,以降低年輕家庭的購屋壓力,幫助年輕人順利進入房市;(三)促進社會流動:透過教育和職業培訓,提高年輕人的職場競爭力,促進全社會流動性,來讓年輕人能夠獲得更好的經濟條件,以便於有承擔家庭和生育的意願、能力和責任;(四)關注人口結構變化:重視人口結構的變遷變化,制定不同人口世代所相應的中、長期規劃,特別是應對於少子女高齡化所帶來的各項挑戰,以達到全社會性參與的相融意義。

總結來看,住宅市場的「死亡交叉」現象不僅是供需失衡的結果,更是社會結構變化的現實反映,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問題和高房價等雙重挑戰,實有必要制定全方位、多面向的政策和對策,來改善現狀的困境,藉此確保年輕家庭能夠安居樂業,並促進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