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年來,臺灣的住宅市場出現了前所未見的「死亡交叉」現象,此一現象係指住宅使用執照的核發數量超過新生兒的出生人數,根據統計,2024年之際,全國住宅使用執照核發宅數達到137,707戶,而新生兒出生數僅為134,856人,顯示出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失衡,這樣的失衡情形在六都的表現尤為明顯,比如從2016年至2024年期間,六都住宅使用執照核發數量持續上升,尤其是臺中市、桃園市和新北市的增長最為顯著,分別達到26,000戶、23,000戶和19,000戶。
然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六都的新生兒人數卻是持續下降,以新北市為例,新生兒人口從34,000人降至16,000人,減少超過五成,此一現象不僅反映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揭示房地產市場未來可能要面臨的挑戰,特別是臺中市的住宅使用執照核發數量幾乎是新生兒人數的1.6倍,更顯現房屋市場賣壓的潛在風險,至於,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經濟結構的變遷,使得年輕族群的結婚與生育意願受到抑制,尤其是高房價更讓年輕人無法負擔購屋買房,進而影響其結婚和生育的決策,統計顯示,六都的房價所得比普遍超過10倍,遠遠高於合理負擔的6倍,這種的經濟壓力,驅使年輕人對於未來的規劃更加謹慎,寧願或保守的選擇延後結婚和生育;其次,人口結構的老化也是一項重要的催化因素,這是因為,隨其新生兒出生數的減少,社會整體的年齡結構逐漸老化,將導致空屋與閒置住宅的風險逐步上升;除此之外,公共政策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這個問題的惡化情形,畢竟,政府在住房政策上的不足,市場已經無法有效調整供需關係,特別是屢創新高的房價,早讓許多家庭望之卻步而無法實現安居樂業的人生夢想。
針對上述交織而來的結構性問題,當可扣緊「願婚—樂生—能養」及其「安居—樂業」的關懷旨趣,提出以下的改善對策,像是:(一)提升婚育意願:加強對於家庭運作的支持,特別是在育兒和照顧方面,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措施,像是增加育嬰假期、提高托兒服務的質量和可及性,藉此鼓勵年輕世代豎立起婚育價值;(二)完善住房政策:檢視現有的住房政策,制定更為合理的價格控制措施,像是租金補貼、首次購房者優惠等,以降低年輕家庭的購屋壓力,幫助年輕人順利進入房市;(三)促進社會流動:透過教育和職業培訓,提高年輕人的職場競爭力,促進全社會流動性,來讓年輕人能夠獲得更好的經濟條件,以便於有承擔家庭和生育的意願、能力和責任;(四)關注人口結構變化:重視人口結構的變遷變化,制定不同人口世代所相應的中、長期規劃,特別是應對於少子女高齡化所帶來的各項挑戰,以達到全社會性參與的相融意義。
總結來看,住宅市場的「死亡交叉」現象不僅是供需失衡的結果,更是社會結構變化的現實反映,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問題和高房價等雙重挑戰,實有必要制定全方位、多面向的政策和對策,來改善現狀的困境,藉此確保年輕家庭能夠安居樂業,並促進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住宅市場和出生率的「死亡交叉」,不是單純的供需錯置,更是一場關於價值觀與未來方向的辯證。房子不該只是投資標的,而應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得以安頓的根基。若我們無視這場交叉點所預示的警訊,終將走向「人走樓空」的城市困局,唯有正視青年困境、建立「願婚—樂生—能養」及其「安居—樂業」的制度保障,才可能翻轉這場看似繁榮、實則暗淡的房市未來。
當前台灣所面對的少子化與高房價問題,已經不只是單一的社會現象,而是結構性的連動困境。從「不婚、不生、不買房」的社會傾向來看,感受到年輕世代在現實壓力下的無力感。文章中所提出的四大改善對策——提升婚育意願、完善住房政策、促進社會流動、關注人口結構變化——也點出了問題背後的核心結構:年輕人缺乏對未來的安全感與信心。從出生人口逐年下滑,更代表整個社會人口結構正在劇烈轉變。這不僅代表未來勞動力的減少,也將對教育、就業、醫療、長照等各面向產生長遠影響。
依據消息指出,內政部公佈針對住宅使用執照核發數在這兩年間呈現大幅度的成長. 然,六都新生兒人數卻持續下降. 就如老師文章所述,其二者間呈現死亡交叉現象. 易言之,對於適婚適育之齡之人,在所得固定而房價與養育成本偏高的情狀下寧願選擇租房且不育或緩育,其未來將造成空屋與閒置住宅的風險升高.
政府相關單位雖也已針對提高人民生育意願,提供青年宅及優惠貸款利率,以及育嬰假及多種補助….等等措施,以減輕生育成本. 但,基於土地的稀少的性及貨幣通膨性,六都新建案的每坪單價屢屢創新高,尤其位在精華地段的新建案更是如此. 據此,有誰還願意增產(生育)報國呢?
另,令人不解的是~ 如今建商的建案仍持續大量的推出.
台灣的出生率屢創新低,新生兒出生人數破萬人以下,但是房價卻是節節高漲,年輕人學校畢業後面臨的是薪水付完房租後扣除生活費,能存下的存款寥寥無極!年輕人看似物質生活相較於以往80年代的族群富足很多,但是面對的升學競爭力卻是倍增,每個人想念名校,想要有好的工作機會,為了一個穩定的工作擠破頭。當想要走入婚姻及購屋時需要具備的財務經濟能力卻又讓人壓力報表,進而選擇躺平,不想努力了。在無長輩的後援下,別想要生小孩,無法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只能選擇當頂客族,說好聽一點是不想給小孩貧窮的教育成長環境,實質是養不起的未來,社會國家雖有提供育兒津貼,但是對年輕人卻是看不到的未來,我想要的幸福需要靠自己打拼,這樣的未來令人擔憂及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