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2024年經濟成長表現超出預期,臺灣的貧富差距卻是持續擴大,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顯現,最高20%與最低20%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差距達到6.14倍,儘管政府每年調整最低工資,實質上卻是難以縮小此一差距,這也使得攸關到當代臺灣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現象及其背後所實有的結構性因素探究,是有進一步發想之必要。
誠然,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2024年臺灣的經濟成長率為4.84%,然而,家庭可支配所得的差距卻是不斷擴大,來自於主計總處的統計亦指出,最高20%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所得為新台幣235.7萬元,而最低20%家庭僅為38.4萬元,兩者之間的差距高達6.14倍,此一數據多少顯示,儘管經濟態勢有正向的整體性增長,但卻是未能有效改善全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至於,貧富差距擴大的可能歸因,當有以下的幾項因素:(一)資本利得的迅速增長:有錢人透過股市、黃金等投資獲得的利潤,遠高於一般勞動階層的薪資增長,畢竟,富人因資本利得而增加的財富累積模式,遠超過基層勞工的收入增長,進而擴大且加劇財富累積的不平等,這部分主要是受到產經結構因素的構造影響;(二)稅制不公:富人當可透過各種避稅手段減輕稅負,一般受薪階層卻是需承擔相對較高的稅負壓力,致使加劇、惡化貧富差距,這部分主要是受到資本市場發展的衝擊影響;(三)最低工資的提升有限:雖然有進行最低工資的調控,卻因為資本利得的迅速增長,使得此一減緩差距政策的效果有限,也就是說,對於因資本利得所招致的貧富差距,單靠調高最低工資並不能有效改善,更遑論於如何得以帶動社會流動性的階層固化解構問題,這部分主要是受到社會政策不足的拉扯影響。准此,上述交織因素而來的交互影響,已然是讓臺灣社會的財富分配,呈現愈加不均的社會性解離現象。
職是之故,因應貧富差距的減緩或縮小,相關具體的改善建議,包括有:(一)調整稅制:應加強對高收入者的稅收政策,減少避稅管道和加強財產稅管理,以確保富人承擔應有的社會性移轉責任;(二)提升社會福利:加強社會安全網,例如提高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的標準,以有效協助經濟弱勢家庭改善己身動力的生活條件;(三)促進教育平等:挹注社會性投資的教育資源,特別是在偏鄉外島地區,提升包括職業訓練及技能培育計劃等有助益於有效提升弱勢族群就業能力的教育質量,以讓每個人民都有用以改變或翻轉生命機運的可欲和可行;(四)鼓勵企業社會責任:導入企業投入社會性參與活動,透過CSR(企業社會責任)、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及SDGs(永續發展目標)等社會性責任角色,來支持弱勢群體的全人發展。冀此,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當代臺灣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就不僅僅只是一項單純的經濟問題,更是一項攸關到整全、多層的社會結構問題,就此而言,持續擴大的貧富差距,更形增益社會階層的固化,進而削弱全社會的整體穩定性,尤其是隨其惡化的貧富差距,社會性矛盾情勢也日益加劇,特別是仇富心態的族群對立情事,已經開始蔓延遍布於臺灣地區,這對於全社會的良性發展,勢必會造成負面的深遠影響。
總之,當代臺灣的貧富差距問題日益嚴峻,吉尼係數持續惡化及其社會階層固化現象加劇,顯示經濟成長並未能有效促進社會公平,這也讓如何拉近貧富差距和舒緩社會不均,業已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複雜性社會問題,唯有透過政策的調整、稅制的改革及其社會安全的提升,方能有逐步改善此一高度結構化不平等的可能性,特別是整個階層的固化、解構以及社會流動的停滯、發展,從而臻至社會公平正義的可能實現。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09.04:「股市創新高,貧富差距拉大到6.14倍」)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 是社會學、經濟學與公共政策結合的重要議題
房價高漲、金融資產集中於高資產族群,使得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過大,
工作了那麼多年,有很深的感觸,除了一些特殊產業不談,一般而論台灣平均薪資成長長期落後於房價、物價漲幅,近幾年來的物價更是直直攀升,貧富差距過大,不只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應該說是結構性的問題,例如:高科技產業報酬優渥,但服務業、傳產薪資停滯,勞動市場兩極化,需要透過政策的調整、稅制的改革等等,來解決問題
台灣社會安全網(健保、勞保、低收入戶補助)在亞洲相對完善,讓極端貧窮人口比例偏低,但財富高度集中,房價長期高漲,使中產階級壓力加大,年輕世代對「向上流動」缺乏信心,要如何縮小貧富之間的差距,是一個很大的議題,但也希望政府多花一點心力在勞動政策、住宅政策研擬上,讓青年在工作上,居住品質上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在現今壓力頻仍的世代,稍微緩一口氣
從在學校念銀行保險科的時候.就開始一直聽到老師提到的就是通貨膨漲、貧富差距,M型甚至L型社會的到來.這些種種的上課回憶,在看到老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一浮現.
未來的社會在馬太效應之下,必定大者恆大,甚至更強大,「弱由強食」的情況也會更加明顯
所謂2080定律,財富權力掌握在20%的人類手中,城鄉的差距也就更不用說了,無論發展或資源差異下,貧富差距一定是越來越大。
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常常在於制度與結構(教育、稅收、產業分配..)加上資本收益不均上,個人雖然很努力,但是很難完全克服大環境上的限制
上述的狀況,在我讀書時期開始,就讓我產生了「居安思危」與「不斷學習」的觀念,除了政府與社會的政策、救助之外,其實自己願意向上突破的心也是很重要的…沒辦法過更好,至少先過好。嘻嘻
不過我們小老百姓還是希望上位有德有能,做出不枉選票的政策,真的能達到人民的安居樂業
Ps.在老師的文章中又新學習到吉尼係數跟洛倫茲曲線喔^^
以上是郡儀小小心得114.9.10
謝謝老師
文章揭示台灣經濟成長雖亮眼,但貧富差距卻持續擴大,凸顯結構性不平等問題。原因不僅在於資本利得集中與稅制不公,也反映最低工資調升難以追上財富累積速度。這讓弱勢階層難以翻轉命運,社會階層固化加劇,甚至引發族群矛盾。作者強調,唯有透過稅制改革、社會福利提升與教育資源均衡,並鼓勵企業承擔責任,方能縮小差距。公平不只是經濟課題,更是社會正義的核心價值。
看完這篇分析,心裡真的五味雜陳。雖然平常就感覺到社會上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但看到具體的討論和數據分析,還是讓人很有感觸。最讓我無奈的是,現在真的很難靠努力工作來改善生活了。身邊很多朋友都很認真上班,但薪水就是那樣,扣掉房租、生活費後所剩無幾。更別說要存錢買房了,感覺越存越追不上房價的漲幅。相對的,那些有資本的人,隨便投資一下就賺得比我們辛苦工作一整年還多,這種落差真的很明顯。有時候會想,我們這一代是不是注定要比父母那一代更辛苦?以前他們可能工作幾年就能買房結婚,現在的我們卻要為了基本的生活品質而焦慮不安。看著房價一直漲,物價也跟著漲,但薪水卻沒什麼動靜,真的會讓人懷疑努力的意義。更讓人沮喪的是,這種差距似乎會一代傳一代。有錢人家的孩子從小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而一般家庭的孩子要花更多倍的努力才能達到他們的起跑點。這樣下去,階級流動會不會越來越困難?最近也發現社會上開始有一些對立的聲音,雖然我不贊成仇恨任何人,但我可以理解這種情緒。當大家都在為生計打拼的時候,看到有些人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心理上當然會有落差。這種情緒如果一直累積下去,對整個社會都不會是好事。政府雖然有在推一些政策,但老實說,感覺效果很有限。調整最低工資、發一些補助,這些對於根本的結構問題來說,就像是在傷口上貼OK繃。真正需要改的可能是更深層的制度問題,但這些改革往往會碰觸到既得利益,推動起來特別困難。不過畢竟抱怨解決不了問題。或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支持那些真正關心社會公平的意見,或者參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雖然個人的力量很小,但如果大家都有這樣的意識,或許還是有改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