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2024年經濟成長表現超出預期,臺灣的貧富差距卻是持續擴大,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顯現,最高20%與最低20%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差距達到6.14倍,儘管政府每年調整最低工資,實質上卻是難以縮小此一差距,這也使得攸關到當代臺灣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現象及其背後所實有的結構性因素探究,是有進一步發想之必要。

誠然,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2024年臺灣的經濟成長率為4.84%,然而,家庭可支配所得的差距卻是不斷擴大,來自於主計總處的統計亦指出,最高20%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所得為新台幣235.7萬元,而最低20%家庭僅為38.4萬元,兩者之間的差距高達6.14倍,此一數據多少顯示,儘管經濟態勢有正向的整體性增長,但卻是未能有效改善全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至於,貧富差距擴大的可能歸因,當有以下的幾項因素:(一)資本利得的迅速增長:有錢人透過股市、黃金等投資獲得的利潤,遠高於一般勞動階層的薪資增長,畢竟,富人因資本利得而增加的財富累積模式,遠超過基層勞工的收入增長,進而擴大且加劇財富累積的不平等,這部分主要是受到產經結構因素的構造影響;(二)稅制不公:富人當可透過各種避稅手段減輕稅負,一般受薪階層卻是需承擔相對較高的稅負壓力,致使加劇、惡化貧富差距,這部分主要是受到資本市場發展的衝擊影響;(三)最低工資的提升有限:雖然有進行最低工資的調控,卻因為資本利得的迅速增長,使得此一減緩差距政策的效果有限,也就是說,對於因資本利得所招致的貧富差距,單靠調高最低工資並不能有效改善,更遑論於如何得以帶動社會流動性的階層固化解構問題,這部分主要是受到社會政策不足的拉扯影響。准此,上述交織因素而來的交互影響,已然是讓臺灣社會的財富分配,呈現愈加不均的社會性解離現象。

職是之故,因應貧富差距的減緩或縮小,相關具體的改善建議,包括有:(一)調整稅制:應加強對高收入者的稅收政策,減少避稅管道和加強財產稅管理,以確保富人承擔應有的社會性移轉責任;(二)提升社會福利:加強社會安全網,例如提高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的標準,以有效協助經濟弱勢家庭改善己身動力的生活條件;(三)促進教育平等:挹注社會性投資的教育資源,特別是在偏鄉外島地區,提升包括職業訓練及技能培育計劃等有助益於有效提升弱勢族群就業能力的教育質量,以讓每個人民都有用以改變或翻轉生命機運的可欲和可行;(四)鼓勵企業社會責任:導入企業投入社會性參與活動,透過CSR(企業社會責任)、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及SDGs(永續發展目標)等社會性責任角色,來支持弱勢群體的全人發展。冀此,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當代臺灣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就不僅僅只是一項單純的經濟問題,更是一項攸關到整全、多層的社會結構問題,就此而言,持續擴大的貧富差距,更形增益社會階層的固化,進而削弱全社會的整體穩定性,尤其是隨其惡化的貧富差距,社會性矛盾情勢也日益加劇,特別是仇富心態的族群對立情事,已經開始蔓延遍布於臺灣地區,這對於全社會的良性發展,勢必會造成負面的深遠影響。

總之,當代臺灣的貧富差距問題日益嚴峻,吉尼係數持續惡化及其社會階層固化現象加劇,顯示經濟成長並未能有效促進社會公平,這也讓如何拉近貧富差距和舒緩社會不均,業已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複雜性社會問題,唯有透過政策的調整、稅制的改革及其社會安全的提升,方能有逐步改善此一高度結構化不平等的可能性,特別是整個階層的固化、解構以及社會流動的停滯、發展,從而臻至社會公平正義的可能實現。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09.04:「股市創新高,貧富差距拉大到6.14倍」)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