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日前宣布,通過2家加熱菸業者,總計14款品項加熱菸,有條件通過審查,未來加熱菸將可「合法」在台灣販售。董氏基金會今分享參與「世界控菸大會」的成果,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郭斐然表示,國健署獨創有條件通過審查,且這些有條件並未有逐一罰則,雖國健署稱最嚴重可下市,但何謂嚴重皆未對外說明,有條件形同是保障條款,對國人健康的空頭支票;國健署回應,皆有法規逐一監控。

「加熱菸並沒有戒菸效果,反而會讓吸菸者抽更多」郭斐然分享,此次於世界控菸大會發表的研究,一位紙菸使用者每天平均抽15.2支,後來改用加熱菸,每天平均抽的菸數達到19.3支,如果是一開始使用加熱菸者,後續改只抽傳統紙菸,抽菸率才有下降,下降約21%。

而國際菸草公司分析2019年到2021年的資料顯示,使用加熱菸後有七成的人不再抽菸。郭斐然表示,這是模糊視聽的資料數據,菸草公司所謂的不抽菸,是指有減少菸品使用就稱為不抽菸,仔細看資料內容,僅有10%的人完全戒菸,但有高達90%成為紙菸與加熱菸的「雙重使用者」。

郭斐然強調,對於健康的危害評估,只有吸菸與不吸菸兩種選項,並沒有吸紙菸與抽加熱菸的差別,這些都是抽菸。他提出一項吸菸量與心臟病發生率的分析研究,有一人每天抽20支菸,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是沒有吸菸的人1.9倍,如果此人的吸菸量減半,每天抽10支,對於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僅降低至1.81倍,若減至每天抽5支,仍有1.7倍的風險,唯一能減少罹病風險的方式為「完全戒菸」。

國健署近期核准加熱菸,未來可在台販售。郭斐然表示,台灣獨創「有條件通過」一詞,審查結果本該只有通過與不通過,卻為了菸商,開出「有條件通過」,要求菸商必須要委託第三方監控、定期繳交加熱菸使用率、不良事件、易感族群調查及使用模式監測研究資料等,國健署雖說業者若未履行,將依法處理,最重可廢止原核定,但沒有說,如果任一條「有條件」通過的項目,沒有做到會什麼罰則?或國健署有任何監控機制?此說法對他而言,就是一項空頭支票,替菸商開門。

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組長羅素英表示,有條件通過的每一項目,都能依照菸害防制法要求業者,只要業者被發現未履行其項目,第一步會先要求限期改善,限期改善未能完成,最嚴重則是可要求下市,每一條都設有相關罰則,會依照不同的項目,對應不同的法規處理,如菸商廣告宣傳,則以菸害防制法第9條開罰。

郭斐然說,世界控菸大會中,已有國家提出對於加熱菸、電子煙的戒斷方式,且已有藥物可以協助戒斷,但在台灣,戒除紙菸的門診有補助,但是加熱菸卻沒有,如今加熱菸即將上市,也成另一項隱憂;羅素英表示,該項目將會再進一步討論。

加熱菸正式上市時間,國健署指出,將依照業者的送審資料通過後才會上市,加熱菸販售的地點,全依業者的規畫,但前提是不得違反菸害防制法。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副處長許芳源表示,因應加熱菸上市,北市早在三年前,就已經通過《新興菸品管理自治條例》,加熱菸不得在高中以下學校周邊50公尺販售,即使便利商店被准許可販售加熱菸,但是只要在學校周邊50公尺的便利商店,就是不得販售,否則將可依照自治條例,對業者開罰最高5萬元。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表示,無奈政府通過讓加熱菸上市,目前加熱菸常常以「幫助戒菸」當作口號,許多實證都指出,並無此事,政府應規定加熱菸盒上不得出現「IQOS」(我戒除一般菸品)等違法且誤導的文字,也倡議應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菸害防治六大策略MPOWER。

MPOWER包括,Monitoring監測菸品使用與預防政策、Protect透過無菸環境的立法保護人們免受菸品危害、Offer提供戒菸協助、Warn透過菸盒包裝圖文和大眾媒體警示菸品危害、Enforce加強執行菸品廣告、促銷和贊助禁令、Raise提高菸草稅。(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