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第二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
考試試題
<社會工作>
一、生活模型的觀點認為個人與環境介入的目標分別為何?試舉一例,說明社會工作者以生活模型進行評量的重點有那些?
二、自立生活輔導之標的系統是使其「自立生活適應良好」,試舉例說明要達
成此一目標涉及的行動系統與機構系統為何?社會工作者要達成此一目標時,會扮演那些專業角色?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
一、試述社會個案工作結案階段的主要工作及其重要性。
二、社區居民普遍老化且受教育程度低,社區發展協會欲推廣「老人憂鬱症預防宣導」的方案,請問社區培力原則為何?並進一步探討該如何達成其工作目標?
<社會工作管理>
一、試以一社會服務方案為例,說明該方案的目標及其在進行成效評估時,可採取的資訊蒐集方法為何?並說明其優點與限制。
二、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禮之後,社會工作者更能使用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於日常工作中。然而,這也帶來許多新的管理議題與風險課題。請就社會工作者在資訊安全、專業能力、公共自我揭露、以及經營機構社群媒體(例如:小編)等項目,在實務運作上需注意那些事項?並舉例說明之。
<社會政策與立法>
一、試從經濟面、政治面和社會面說明新右派對於福利國家的看法,以及如何影響福利國家的發展。
二、依照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明定,兒童及少年性剝削之行為樣態為何?又依據我國現行制度,針對兒童及性剝削之被害人及其父母或實際照顧之人提供那些法定服務?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一、學習是個人與環境互動所引起的行為或認知改變的結果或歷程。試以兒童中期(5 歲至 11 歲間)為例,就史金納(B. F. Skinner)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與班杜拉(A. Bandura)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 theory)
觀點,分析比較二者對行為學習的解釋及優、缺點。
二、試說明社會工作者在面對同志伴侶準備擔任親職時,應評估的面向為何?在此歷程中有關生理、心理與社會等面向將經歷那些挑戰?社會工作者可以做些什麼?
<社會工作研究法>
一、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請說明演繹和歸納的定義,並舉一例說明兩種邏輯模式在研究中如何相輔相成,形成一種循環。
二、質性研究通常探究的是描述性、過程性、解釋性、差異性和評鑑性的研究問題,涵蓋著不同的研究策略,試述質性各種研究策略具有的共同特質有那些?並請舉一例說明可行的研究策略。
<國文(作文)>
一、范仲淹〈岳陽樓記〉有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洞庭湖風光增添一代大儒志懷天下的風采。其實這句話是從《孟子.梁惠王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轉化而來,這樣的情懷,甚至觸發張載〈西銘〉有「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宣言,與天地萬物一體的體悟,可以說是傳統讀書人一脈相承的誓願。
所謂「天下」就是「社會」,儒者不甘心於獨善其身,具有兼善天下的志懷,於是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常常覺得苦無機會,陷於苦惱情緒當中,甚至變得進退失據,苦了自己,也苦了旁人。其實前賢話語中有「憂」有「樂」,並沒有「苦」,讀書人的苦惱是自尋的結果。
因此,正確了解人在社會中的責任,擺正自己的心態,保有愛人之心,以及珍惜萬物之情,要與社會同榮共好,要與環境共生同存,也就很有必要。既不自暴自棄,也不張狂自大,在「憂」、「樂」之間,行所當行,止所當止。
請以「與社會的約定」為題,撰寫一篇文章。
二、如果激情是人心中的偉大戲劇,情緒就是它的演員。在我們一生之中,情緒像竄流的河闖過我們的內心,決定了無數快樂和不快樂的狀態。是否該試圖馴服這條河流?可能嗎?又該如何做?
上文節錄自法國科學家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所著《快樂學——修練幸福的 24 堂課》,請參酌上文,解讀文意,再結合個人經驗,以「掌握情緒,創造快樂人生」為題,撰寫一篇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