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關乎到「獨老」的議題現象,實有其進行整全多層思考的必要性論述。
誠然,來自於不同立場、立論的統計資料,這也讓單純的獨老人數統計,有其擺盪於客觀資格確認與實質人身需求,及其官方數字和社會感知而來的嚴重落差,這是因為,來自於內政部的官方統計,截至去年(2023年)的年底為止,全國65歲以上的高齡化人口業已超過429萬人,65歲以上的獨居人口自然也隨之增長,估算獨老比率為15.6%,以此推算至少將會有67萬名獨老,然而,主管機關衛福部在其〈2022年老人狀況調查〉的報告統計卻是指出,國內的獨老比率僅為9.11%,以此回推,台灣社會的獨老人數只有39萬人,顯然,內政部和衛福部兩大部會對於獨老人數的推估,相差近30萬名,究竟是那一個環節點出錯,此乃是官方公信力受到質疑及其有待變革的策進作為之處。
連帶地,針對2023年底僅有5萬餘名獨老被列冊的該項衛福部統計資料,審計部也直指對照於所推估的獨居老年人口數,該項的列冊人數實有相當的落差,進而要求衛福部應強化盤點,藉此擴大推動獨老關懷服務的涵蓋範圍,顯然,從衛福部到內政部與審計部、從獨居人口到獨老率與列冊獨老人數及其所占比率的客觀差距,實有其多面向的解讀空間,這是因為:首先,根據衛福部現行的列冊關懷服務規定,對於獨老的界定包括有65歲以上獨自居住、有子女未居住在同縣市、夫妻同住均滿65歲、同住者不具照顧能力等,才符合獨居定義,無疑地,此一將戶籍視為是唯一基礎資料的認定方式,諸多的列冊遺漏,自當是一項預期性後果,畢竟,從一人65歲獨老到老夫老婦皆為65歲的雙老、從人籍合一的形式要件到不同樣態之實質組成的同住關係,以迄於從外掛寄籍戶口到並不兼具有照顧事實,況且該項獨老業務又涉及到各個縣市政府的專責服務能量、資源配置量能,致使包括總人數、比率多寡及其不一的涵蓋率,當只是「個體—制度—大環境」底下的壓迫結構犧牲者,這部分當可從2023年之51,695人、2022年之44,965人,以及2021年42,929人之於列冊需關懷獨居老人的統計人數,一窺數字背後的結構性意涵,這就如同低窮人率和低貧戶率的台灣社會,以進行官方所引以為傲的大內宣般的自我感覺良好。
冀此,無論是官方對於獨居長者有近30名萬的估算差距,抑或是列冊和列管僅5萬多名的獨老人數,冷酷、冷漠的統計數字,要如何回歸包括獨老在內之所有高齡化人口的權益保障與福利促進,這才是用以解讀獨老數字落差的考察真義,就此而言,擴大對於獨老議題現象的觀照視野,實屬必要,這其中包括有從單一世代到代際之間、從形式要件到實質意涵、從人籍合一到其他參考標準、從人數估算到列冊列管、從有迫切需求到真正獲得協助、從長者獨自到獨留或獨居、從形式到實質的獨老定義、從完全的一人獨居到部分時段的自個獨留、從一人到老夫婦或老障的獨自居住型態,以迄於包括身心疲乏型、人身安全型、經濟困頓型、移動障礙型、社會連結斷鏈型,抑或是全人發展型之需求滿足或風險規避的獨老概念內涵,直指出來包括列冊與列管在內的該項數字上可管理性,恐有將複雜議題予於特定、單一化之嫌,更遑論該項的獨老議題現象,背後還有進一步糾結於長者的個人動力、親代的家庭動力及其外部的系統動力,進而對於獨老的短期處治、處置或中長期的處遇,增添更多的干擾變數。
總之,除了該項的列冊數字只是冰山一角,致使真正需要關懷的獨老人數,完全被嚴重低估外,一方面,主管機關衛福部對於列冊定義實有重新檢討之必要,連帶地,從涵蓋多重問題、合併行為、多重需求的獨老議題解決,延伸到政策立法、典章制度及其服務輸送體系的通盤性解套,點明出來該項的獨老議題現象,實乃是超高齡社會大冰山的一角而已,真正『高齡化人口潘朵拉盒子』的掀開、爆發,才剛要開始呢!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根據衛福部現行列冊關懷服務規定:65歲以上獨自居住、有子女未居住在同縣市、夫妻同住均滿65歲、同住者不具照顧能力,才符合獨居定義。獨居並不是問題,社會支持是否能夠保障長者的生活,以及長者是否有生活自理能力才是需要社會大眾關注的重點。
台灣獨老是一個複雜的社會議題,牽扯到經濟,社會,健康,福利等多方面問題!
獨老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孤獨與心理健康,缺乏社會支持網路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獨,此時在人際網路及文化網路方面可以建立需求感,但是還是需要社區內社會工作者及志工的協助,但社區服務量能不足也是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再者老人獨居的健康與照顧需求,但在目前獨居老人往往缺乏足夠的照護支持及有效的介入,如果發生健康緊急狀況,也無及時獲得幫助!
需要政府及民間企業認一起努力,提供更完善的支持系統及改善獨居老人的生活!
在當前台灣面臨的高齡化挑戰中,獨老議題已成為社會日益關注的重要話題。然而,儘管困難重重,但我相信,台灣社會展現出的種種積極進展為這一議題帶來了正面的希望與樂觀的前景。
首先,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台灣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於長照體系的建設正愈發重視。「長照2.0」計畫的推出,標誌著政府在照顧和支持長者方面的強化,不僅提供經濟資助,更著重於提升服務質量,尤其是在改善長者居住環境的無障礙設施方面。此外,針對獨老者的移動和居住困難,許多政策措施覆蓋了各個層面,這不僅改善了居住安全性,也提升了長者生活的整體品質。
同時,隨著社會對於獨老議題的關注加深,民間團體和志願服務的力量也開始湧現。許多組織積極行動,進行探訪陪伴、社區活動等,提供獨老者所需的情感支持和實質幫助。這些志願者的參與不僅關心獨老者的生活,更在社區中傳遞著關懷和互助的精神,使得社會的凝聚力隨之增強。
此外,科技的進步也為獨老者的生活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智慧居家技術的應用,如健康監測系統和緊急呼叫裝置,能夠令獨老者在生活上更為安全,自我照顧的能力得以增強。透過社交媒體和通訊科技的發展,獨老者們也能透過與家人和朋友的聯繫,減少孤獨感,增強社交支持,形成生動的社交圈。
不僅如此,社會對於老年生活的重新認識與重視,則進一步促進了對獨老者的包容性。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們願意去理解和尊重獨老者的需求和挑戰,倡導以長者為中心的價值觀,鼓勵他們持續參與社會活動並貢獻自我才能。這樣的改變不僅讓獨老者感受到重視和尊嚴,也讓社會對於高齡族群的看法慢慢得到了根本的轉變。
社區的支持系統同樣在這場關於獨老者的努力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社區開始舉辦針對長者的服務與活動,例如健康講座、興趣小組等,這不僅幫助獨老者提高生活質量,還促進了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繫。在這樣的互動中,社區內的資源整合與協作,有效地支援了長者的生活需求,形成了一個良好的互助體系。
家庭方面,年輕一代也在逐漸認識到照顧長者的重要性,並為此改變和調整家庭結構。這一趨勢使得更多年輕人願意與長者共居,攜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困難,進一步增強家庭的凝聚力。這不僅是對於獨老者的照顧,也是家庭內部關係的重新強化。
最後,獨老者們自身對終身學習的渴望和參與也愈發顯著;相應而來的是,許多機構也為長者提供了各類學習資料與課程,而諸多企業也開始投入資源來拓展銀髮就業機會,藉此解決少子化的缺工問題並借助熟齡人士人生歷練的能量來為企業和社會注入新的契機,這些舉措不僅幫助長者們提升技能,增強自信,改善了長者們的生活質量,還為社會注入了活力和創新。這樣的再學習、再就業氛圍使得獨老者能夠在晚年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進一步減少孤獨感,提升其生活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儘管獨老問題在台灣仍然是一項重大挑戰,但透過政策推動、社會力量的凝聚、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長者生活的重新認識,我們有理由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社會大有機會在個人與個人間、世代與世代間、族群與族群間越發萌生出更多的理解及合作,逐步邁向一個越來越具多元性、承受性、包容性、關懷性和尊嚴性的成熟環境,讓每一位長者都能在晚年擁有足夠安全、幸福的生活。這樣的未来不僅是為了解决當前的獨老問題,更是確保未来每一位可能成為獨老者的人,能夠在歲月的流逝中依舊享有尊嚴和關懷。引領人類社會走向一個新的層次。
隨著社會變遷獨居老人的議題日益受到關注。在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在2018年已超過14%,並預計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20%,獨老-現今很多老人需獨自生活或是需照顧另一半無法生活自理的老夫妻等,然而在面對不得不獨自老去的現實裡,在現今家庭的生活中,是不是更需要思考關於超高齡社會的省思及規劃,其中在獨老課題裡,對於即將退休或是面臨老年生活的獨居老人們有甚麼福利及自身保障準備?
因此可從[自身規劃、家庭準備、社會適應]中,可以由[健康管理-經濟支持-心理素質-社會能力] 方面,健康方面-定期的體檢及適度的運動,維持生體健康;經濟支持-儲蓄習慣及能力範圍內的健康保險,保障老年生活;社會能力-參與社區活動、學習新知識(活到老學到老)、培養興趣及拓展社交圈;使用社交媒體網絡(跟親朋好友聯繫感情)分享生活,在健康、經濟、心理活動各層面的提早規劃及準備,可豐富及享受較優質的老年生活並減少孤獨感。
在面對孤老、獨老、照顧社會也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政策福利,如長期照顧政策和社區化照顧模式,以確保老年人能夠在熟悉的社區中獲得所需的照顧和支持。
獨老議題,下流老人,是否獨居老人,當失智失能後,就要失去尊嚴,
就我個人而言,人老了,覺得不想活了,卻連死的選擇都沒有,真的令人
可悲又可嘆,政策面,不准生病獨老死亡,福利面卻也給不足,真的是很可悲
又無奈的國家,不想過度批評,畢竟人言為輕,望如老師有能者結合有權者,
好好的規畫改變,冀此,望獨老有選擇及被尊重的權力.
獨居老人現況的因素涉及多個社會層面:
首先,「家庭結構的變化」是獨居老人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的大家庭逐漸被小家庭所取代,許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工作或生活,導致老人缺乏陪伴,選擇獨居。這樣的結構變化不僅影響了老人的心理健康,也增加了他們的孤獨感和無助感,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整體福祉。
其次,「社會支持系統的不足」也是一大挑戰。許多獨居老人面對生活上的困難,卻缺乏足夠的社會資源來支援他們的需求。社區活動不足,社會工作者資源有限,使得老人難以獲得必要的社會聯繫和心理支持。這不僅影響老人的生活品質,也使得社會的凝聚力下降,形成了代際間的隔閡。
再者,「經濟狀況」也是影響獨居老人生活的重要因素。隨著退休金和社會福利的不足,許多獨居老人生活困難,面臨經濟壓力。他們往往需要在生活費用和醫療開支之間做取捨,這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經濟問題也使得獨居老人更容易陷入孤獨與無助的狀態。
最後,「政策的不足」對獨居老人的影響亦不可忽視。目前許多國家的政策仍未能有效解決獨居老人的需求,社會福利措施不夠周全,使得這一群體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關注和解決。政策的缺失加劇了他們的孤獨與脆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綜合而言,獨居老人的現況受多種社會因素影響,需透過家庭、社會支持、經濟保障及政策改善來共同解決,提升其生活品質與社會融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