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高教生存策略相關的時事新聞,實有其解構與新構之於典範建構的創造性轉化思考。

話說:5年前華梵大學獲得教育部許可,開放全校系所可以單獨招生,對此,校方決定推動『混齡學習』與『全齡大學』的實驗改革措施,藉此吸引背景更為多元的社會人士,一起加入學習行列,此一鎖定40歲以上的熟齡人士為其招生的標地對象,其重點就不全然在於學生人數的擴增,而是相應於量化思維的背後,實有其生命質感的多重性意涵,亦即,採介學校本身包括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佛教藝術學系、智慧生活設計學系、智慧生活科技學系、美術與文創學系、攝影與VR設計學系等創新多樣的系所特色,藉此借力使力於迎合熟齡學生族群身心靈的求知渴望,這也讓全校有接近半數的學生都是熟齡學習者,進而成為『覺之教育』的終身學園天地。

再則,由於這一群社會人士的熟齡學生,不再是以文憑至上的功利主義為主,如此一來,包括講習、研習、練習、溫習、見習、實習的靜心學習,相與對應的機制設計,實有換位思考的必要,在這方面的學習管理設計,也可窺見到校方與時俱變的彈性措施,像是制訂〈熟齡學生修課及畢業規定〉,依其熟齡學生的不同條件以量身打造專屬的修課畢業模式,比如針對入學年齡已達50歲以上的大學部學生,將可免修英文通識課程,體育課也特別規劃八段錦等適合熟齡者體力的運動課程,至於,入學年齡高達65歲以上的大學部熟齡學生,更是取消所有必修與免修的通識課程,這群大齡學生只須修滿該科系專業科目68學分,其餘的學分數皆開放本系與跨系的自由選修,合計修滿128學分且經考核通過,便可畢業和取得學位;除此之外,對於已經擁有學士學歷而再行就讀第2個學位的專業人士,學校也特別給予免修通識課的學習彈性空間。冀此,如何安住其心來讓保有終身學習初衷的熟齡學生,得以追索第三人生的躍動天光。

總之,全齡大學雖然是屬於實驗性質,不過,從試辦到全面施行所衍生出來的各項命題意旨,像是有從混齡到全齡、從熟齡到大齡、從大齡到高齡、從第二學位到攻取進階或低階學位、從推廣教育到終身學習、從學校寶山內修到社會生活外行、從知能學習到生命交流,以迄於從主流學生的典章制度到熟齡學生的量身訂製,除了顯現出窮則變通的學校生存之道外,以學生為重、以系所為要、以學校為基礎,及其以學習為其核心價值的轉型策略,實為時下高教市場萎縮底下,某種可行的藍湖或藍河對策,至少,除了祭出專輔、併系所或退場等霹靂手段外,該項兼具有人文素養的轉身、變身抑或側身之道,亦直指高教模式新典範建構的深層思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