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高教生存策略相關的時事新聞,實有其解構與新構之於典範建構的創造性轉化思考。
話說:5年前華梵大學獲得教育部許可,開放全校系所可以單獨招生,對此,校方決定推動『混齡學習』與『全齡大學』的實驗改革措施,藉此吸引背景更為多元的社會人士,一起加入學習行列,此一鎖定40歲以上的熟齡人士為其招生的標地對象,其重點就不全然在於學生人數的擴增,而是相應於量化思維的背後,實有其生命質感的多重性意涵,亦即,採介學校本身包括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佛教藝術學系、智慧生活設計學系、智慧生活科技學系、美術與文創學系、攝影與VR設計學系等創新多樣的系所特色,藉此借力使力於迎合熟齡學生族群身心靈的求知渴望,這也讓全校有接近半數的學生都是熟齡學習者,進而成為『覺之教育』的終身學園天地。
再則,由於這一群社會人士的熟齡學生,不再是以文憑至上的功利主義為主,如此一來,包括講習、研習、練習、溫習、見習、實習的靜心學習,相與對應的機制設計,實有換位思考的必要,在這方面的學習管理設計,也可窺見到校方與時俱變的彈性措施,像是制訂〈熟齡學生修課及畢業規定〉,依其熟齡學生的不同條件以量身打造專屬的修課畢業模式,比如針對入學年齡已達50歲以上的大學部學生,將可免修英文通識課程,體育課也特別規劃八段錦等適合熟齡者體力的運動課程,至於,入學年齡高達65歲以上的大學部熟齡學生,更是取消所有必修與免修的通識課程,這群大齡學生只須修滿該科系專業科目68學分,其餘的學分數皆開放本系與跨系的自由選修,合計修滿128學分且經考核通過,便可畢業和取得學位;除此之外,對於已經擁有學士學歷而再行就讀第2個學位的專業人士,學校也特別給予免修通識課的學習彈性空間。冀此,如何安住其心來讓保有終身學習初衷的熟齡學生,得以追索第三人生的躍動天光。
總之,全齡大學雖然是屬於實驗性質,不過,從試辦到全面施行所衍生出來的各項命題意旨,像是有從混齡到全齡、從熟齡到大齡、從大齡到高齡、從第二學位到攻取進階或低階學位、從推廣教育到終身學習、從學校寶山內修到社會生活外行、從知能學習到生命交流,以迄於從主流學生的典章制度到熟齡學生的量身訂製,除了顯現出窮則變通的學校生存之道外,以學生為重、以系所為要、以學校為基礎,及其以學習為其核心價值的轉型策略,實為時下高教市場萎縮底下,某種可行的藍湖或藍河對策,至少,除了祭出專輔、併系所或退場等霹靂手段外,該項兼具有人文素養的轉身、變身抑或側身之道,亦直指高教模式新典範建構的深層思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此項措施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應對人口老化和少子女化的困境中去創新嘗試,從傳統的年輕學生到熟齡學生的轉變,表示高等教育市場需要創造出新的教育模式和策略,避免只依靠傳統的應對方式(如併系、退場)。再者,教育體系需要具備足夠的彈性和創造力,來適應和滿足不同年齡、背景和需求的學生,制定專門的修課和畢業規定,支持熟齡學生的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最後,此種模式能看出終身學習的重要性,體現到學習不在是年輕學生的專屬,應該擴展到所有年齡層,促進社會整體的知識和技能提升。
【全齡大學】重點在於消除社會上普遍對學習年齡只能在年輕人階段就讀的限制,推動終身學習–這種的教育模式試圖打破傳統大學是以年輕人為主的才能就讀刻板印象,讓未來的大學校園能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因應多樣化、多方面學習需求, 讓人們能夠在各個生命階段都獲得學習的機會及彈性靈活的學習方式。如:提供彈性的課程、線上學習平台及短期培訓,讓不同學習者能適應生活與學習同時並軌需求與節奏。促進不同年齡層學習者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這不僅能豐富學習者的經驗,還能促進社會凝聚力。傳統的學位證書在未來不再是唯一的認可形式。全齡大學目前有引入多樣化的評估方式,如:技能認證、數位徽章,甚至學習者的自我評估,來認可不同形式的學習成果。全齡大學的推廣將有助於打造更加包容、公平和靈活的教育體系,並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和創新。
這種模式不僅是對傳統教育體系的延伸,也是對未來學習社會的積極構建。
推動「全齡大學」的概念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創新,旨在為各年齡層的人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這不僅關乎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也對社會的整體發展有重要影響。全齡大學強調教育應該是終身的過程,無論年齡、背景或職業如何,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持續學習和成長。這打破了傳統教育僅針對年輕人的限制,鼓勵各年齡層的學習者在不同人生階段重返校園。也提倡包容性教育,創造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環境,讓不同年齡、經歷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同一平台上交流和學習,促進世代間的互動和理解。推動全齡大學不僅是一個教育創新,更是社會結構和文化的一部分。通過這種模式,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更包容、更具彈性的社會
這是一個知識、社會、價值、自然變遷快速的時代,許多事物甚至數年一變。少子化問題對於大學經營是最大的衝擊,但是壓力也可能是轉機。推動大學轉型,讓大學不再只是青年學生的學習場域而是所有年齡層的學習場域。科技不斷進步發展,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會越來越重要,讓學習無年限,讓中高齡可以透過終身學習找到人生價值、提升素養,同時結交朋友,建立社會連繫連結,而適合一個終身學習的場域必須是一個跟上知識、社會、價值、自然變遷的場域,相較於補習班、社區大學、空中大學、博物館所及其他社教機構等原有終身教育場域,大學明顯是更適合作為劇變社會下的終身學習場域,讓大學成為真正的終身學習夥伴,跨齡、跨域、跨世代的打造全齡教育青銀共學服務鏈。
從人口統計的角度來看,扶養比亦是指=(幼年人口+老年人口)/壯年人口 X 100%。 扶養比越大,表示壯年人口負擔越沉重。以目前台灣極為嚴重的少子化情況,只會讓扶養比不斷上升,對壯年人口的負擔可預期會是非常沉重的。為了抑制這一趨勢,許多人開始討論讓更多依然健壯、有意願工作的熟齡人口繼續留在壯年人口中。全齡大學為熟齡人口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台,幫助他們克服重返職場和社會的諸多困難,從傳統思維過渡到科技思維,從單一資訊管道過渡到多元資訊管道,從一次性學習過渡到終身學習。全齡大學可以幫助熟齡人口重新了解現代社會,並以此作為重返職場的終身學習園地。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些需要一些照顧但仍能自立生活的獨居老人未必願意去日照中心,而全齡大學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就如同年輕人通過大學獲得知識和技能以應對未來挑戰一樣,熟齡人口也可以通過全齡大學學習新知識和技能,保持社會聯繫,並找到自我價值。全齡大學不僅為熟齡人口提供一個積極參與社會的場所,還能減少他們的孤獨感,提升生活質量。此外,全齡大學還可以提供健康相關的課程和活動,幫助熟齡人口保持身心健康,延緩老化過程。
總體來說,全齡大學為熟齡人口提供了一個重新融入社會和職場的平台,有助於減少壯年人口的扶養負擔,促進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在台灣少子化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推動全齡大學的發展,不僅能讓更多熟齡人口持續發揮其價值,還能提升整體社會的勞動力資源,緩解扶養比增加帶來的壓力。這是一個符合當前社會需求的解決方案,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推廣。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年出版之「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5至150年)」
指出,1993 年我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 7%,邁入「高齡化社會」;
並已於 2018 年 3 月比率超過 14%,成為「高齡社會」,預估 2026 年此比
率將再超過 20%,我國將成為「超高齡社會」一員。據以因應,並實踐
「大學法」所列大學應具服務社會之責任,教育部特訂定本計畫,期結合並開放國內大學校院之豐富教學資源與高齡者共享,進而提升國內高齡教育之教學品質。
為響應教育部終身學習政策,結合本校各院系特色課程及師資資源,讓高齡者有機會進入大學校園與大學生共同學習, 享受優質的學習文化。
「111 學年度樂齡大學」招生 一、招生對象:年齡為年滿50 歲的國民(民國60 年前出生),年滿55 歲以上者為優先。健康狀態: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行動不需扶持,無照護需求,生活能自理者)。
華梵大學近年積極透過單獨招生管道招收熟齡人士就讀,全校目前已有近3成大學部學生為40歲以上或退休人士,校方最近更客製化修課畢業規定,讓熟齡學生享有免修通識課、無必修學分限制等待遇,吸引了設計公司老闆、保險財經顧問、退休老師等都來念大學,開創「全齡大學」新模式。
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表示,華梵5年前獲教育部許可開放全系所單獨招生,校方決定推動「混齡學習」與「全齡大學」的實驗改革,吸引更多元的學生加入,至今已出現顯著成效,最為人所知的是佛教藝術學系,大一生平均年齡55歲,60歲以上更占四分之一,還不乏已有學、碩士學位的退休人士回來就讀第二個學位。
林從一強調,華梵大學推動全齡化學習與「青銀共學」的成果引起教育部重視,希望華梵能成為台灣「全齡大學」的新典範;華梵也決定啟動全齡大學調查研究計畫,今年並領先各校制訂「熟齡學生修課及畢業規定」,依不同條件為熟齡學生量身打造專屬的修課畢業模式。
華梵大學教務處統計,若以40歲作為熟齡的定義,佛藝系學士班熟齡學生比例高達76%,其他如智慧生活設計學系、智慧生活科技學系、美術與文創學系、攝影與VR設計學系等學士班,也有1成到3成不等的熟齡學生,平均全校大學部有28%熟齡學生,若再加計碩博士班,比例更達48%,等於全校將近半數學生都是熟齡學習者。
我認為全齡大學的設罝對社會有正向的影響,讓高齡者能持續學習,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不僅可以到校靜心學習,還可以與人交友互動交流,更可以延緩退化的機能及失智的風險,是教育界非常棒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