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十分鐘,爸爸就不見了。」藝人林葉亭父親林葉增罹患失智症,今年春節前從家中外出迷途,親友焦急尋找、數百人次救難人員陸空搜救,歷經十一天在水池附近尋獲,已是冰冷遺體。這次,再也盼不到摯愛的爸爸回家團圓,林葉亭滿是自責。

林葉亭痛失至親,讓不少失智症者家庭,看了也心碎。這樣的失智迷航在台灣天天上演,警政署統計,失蹤長者十年增加六成,因失智走失占比也增至三成三,二○二○年失智老人走失一三六四人,去年升至一七八八人,平均一天有四名失智老人走失。

八十六歲彭姓老翁喜歡騎車外出,但兩年前開始,老翁時而與人發生輕微碰撞事故,直到有一次騎車掉到水溝裡,家人覺得不對勁,帶他就醫才發現老翁已罹患失智症。由於前額葉受損,還有暴力傾向,日照中心也不收,讓家人傷透腦筋。

彭翁兒子說,平常母親和老婆在家協助照看失智的父親,但爸爸總會趁亂跑出門,或半夜不睡覺偷溜出門,曾有走失三天紀錄。家人多次力勸父親不要出門,但不是被攻擊,就是父親想盡辦法將防護措施敲壞,防不勝防。

衛福部統計,去年老年型失智症患者約卅五萬人,加上年輕型失智者約卅七萬人。依據我國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百分之八等數值,加上今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等人口推估數據資料,今年國內失智症人口將達卅八點六萬人、二○三五年五十八點八萬人,預估二○五五年將突破九十萬人。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失智症科主治醫師徐文俊說,台灣約三分之一失智症患者曾走失,經常在輕度、極輕度階段就發生認路障礙;一旦走失,天熱容易脫水、天冷可能失溫,恐面臨生命危險,若失智長輩本身有慢性病,走失沒帶藥,發生意外機會更高。

失智長者走失人數逐年增加,五年來累積近八千人次,但因有不少人誤以為失蹤廿四小時才能報案,家人選擇先自行尋找,基層員警也認為若家屬報案時未先表明走失者失智,也會讓失智走失通報數據被低估。

長庚大學護理系特聘教授徐亞瑛認為,台灣失智老人持續增加,包括服務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業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都應提升對失智症的認識,當發現有疑似失智者走失時,能藉由鄰里社區網絡,帶領失智長者找到回家的路。她也建議政府訂定失智專法,統整跨部會資源。

日本早在二○○七年就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特任教授筧裕介說,來台常見到公園有阿公阿嬤相聚聊天,社區連結情感緊密,他認為這是政策發展一個很好的利基點,若能及早了解失智症,提前部署相關對策,台灣可望成為高齡先進國家,讓世界其他國家來學習。(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