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玉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從2016年的小燈泡事件到近期的愷愷遭保母虐死,乃甚至於今年(2024年)出現多起攜子後再自殺案件,及其近日所發生的幼兒園狼師事件,均以揭示台灣社會在保障兒童權利方面的嚴峻挑戰,對此,從〈兒童權利公約〉的角度來看,這些事件突顯生存權、發展權、兒童最佳利益及表意權的重要性及所需要面臨的現實困境。
誠然,該起的小燈泡事件,兇嫌殺害幼童的殘忍行徑,除了造成社會震驚外,也暴露兒童生存權的脆弱性,至於,2023年愷愷遭保母虐死事件,同樣也反映出相同的問題,特別是從在家內到家外的照顧場域,兒童的生存權都得不到應該要有的生存權益保障,就此而言,對於兒童保護議題的處理原則,是要有更為全面且長遠的考量,藉此確保兒童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這不僅僅是短期的處治目標,更是一項精進以對的持續承諾。如此一來,需要制定和執行更為完善的法律和政策,藉此確切落實對於兒童長期福祉的具體保障。
然而,就其實務的現場操作,行政機關將加害者、受害者等個人資訊予於去識別化的難以辨識,這也造成媒體報導此類案件時有如戴上「緊箍咒」般,因為害怕被行政機關裁罰,如此一來,社會大眾對於潛在危險的警覺性大幅降低,更是難以有效防範類似事件的再度發生,此一癥結問題,著實提醒了我們,政策法律的制定、實施,是需要在多方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或許,保護兒少的身分資訊是出於善意,不過,如果是過於嚴格,反而可能會導致社會對潛在威脅缺乏足夠的警覺,從而無法有效保護兒少,顯然,這部分的策進作為,是需要政府、立法機關、媒體以及社會各界共同探討以尋求解決方案。
總之,對於兒童與青少年,他們不僅是國家的根本,更是最需要被保護的一群人,這個階段的人格與心性養成尤為重要,對於這些弱勢族群,本該給予更多的耐心、信心、理解,而不是甚或反而成為傷害他們的加害人。顯然,性侵事件的被害女生在後續之信任重建、正確性觀念引導及其心理創傷輔導等身心重建方面,更顯重要,對此,期盼能夠發揮真正的社工力量,給予正確的陪伴與引導,使其找回屬於自己內心的力量與希望;連帶地,相與衍生的命題思索,也包括如何宣導兒少正視身體自主權、認識性犯罪、建立正確求助機制、有效管理網路性交易氾濫等,特別是如何協助受性侵害的兒少,據以提供心理諮商、法律扶助、生活重建及復元力,從而找回對人性信任與安全感,使其得以重整社會支持和人際關係網絡。
冀此,政府應建構完整之性侵被害人的保護服務網絡,司法與社政須有橫向合作的機制設計,並且要投入更多人力及專業資源,才能讓受侵害的孩子們,在傷痛過後,寬心以平安長大,至於,在這個過程中,復元力、優勢觀點和充權等概念尤為重要,對此,復元力可以幫助受害者重建自信和適應能力,優勢觀點強調受害者內在的力量和能力,充權則是用以幫助他們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以提升自我效能感,這些理念和方法能夠更有效的支持兒少走出創傷,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兒虐事件的發生經常是在社會上疏漏了對於兒童權益的保護下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往往在調查時礙於需要保護兒少的身分資訊,如此法規束縛讓這些無辜受害的孩童不僅無法在事件後獲得心靈創傷的填補,也造成兒童在未來持續地易成為那些凶惡之徒洩憤受害的目標。
在此,除了可加重犯罪者的刑事責任外,政府也應更積極的收集犯罪證據,來維護受害兒童權益,讓你我整個社會大眾攜手撐起兒童的保護傘。
對於近期兒權議題之反思
一、 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學校應該加強師德教育,建立健全的考核機制、設立有效的投訴管道,以及加強與家長和社會的合作,確保真正保障學生的安全和權益。。
二、 兒少無法主動為自身權益發聲:兒童和青少年常處於弱勢地位,無法像成年人一樣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困境。無論是小燈泡事件還是近期的幼兒園狼師事件,受害者都為無法為自己發聲的孩子。因為他們年齡小,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這些事件也暴露出兒童在面臨危險時的無助和無力。因此,面對兒少安全的維護需要由家長、教師以及社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問題並採取行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不再成為沉默的受害者。
三、 家長對於兒權的不瞭解:許多家長對於兒少權利的認識不足,這使得孩子在面對受到侵害時,往往無法及時察覺和有效應對。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能及時發現問題並採取相應行動,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和健康的成長環境。同時,家長也應該主動學習相關法律知識,了解如何保護孩子的權利,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支持。
四、 完善社會安全網絡:有效的社會安全網絡是保護兒童權益的關鍵。這包括學校、社政機構、司法系統和政府部門的協作,共同建立一個全面的保護機制。在小燈泡事件和幼兒園狼師事件中,我們看到現有的安全網絡存在漏洞,使得不法分子能夠得逞。我們需要加強並提升安全網絡的有效性和覆蓋範圍,確保孩子都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最後,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夠真正保護兒少的權益,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健康、幸福的成長環境。
我認為兒少保護應該要與時俱進,現在的社會進步的速度飛快,我們國家的處理事情方式常常都是「發生了問題,才來檢討問題,最後提出補救辦法。」請問一下:「一張紙被玷汙了,如何能重來?」每個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可不可以讓每一位小朋友的童年,都只有精彩,而沒有悲慘。社會雖進步但是作惡的環境也是無孔不入,真心希望政府的安全防範可以跑在社會進步的前面。成功的接住即將要被傷害的每一段人生。「我的人生,可以不需要你的補救嗎?」
兒虐事件會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嚴重且持久的影響,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抑鬱症、焦慮症、自尊心低落等問題。這些影響在成年後仍可能繼續存在,導致在社會適應、工作能力和人際關係上出現困難。
兒權問題在全球各地都存在著,特別在貧困、戰亂的地區,但隨著全球對兒童權利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社會也在努力改善兒童的生活條件,讓其權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