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期內所出現幾起父或母弒子後再行自殺的人倫悲劇,背後實則是有其復歸於適應貧窮、體感貧窮及其全人貧窮意涵的思考論述。
話說:因為極端氣候之故,導致原本就是酷暑的夏季,今年(2024年)卻是顯得更加格外的悶熱甚或是多了幾許煩躁,於此同時,全台各地卻也傳來為人父或母及其子女先後共赴黃泉的另類長照悲歌,像是:五月中旬新北市一位媽媽在旅館用枕頭悶死姊弟;七月初陸籍女子負氣誘騙兩女兒於碧潭下水溺斃,相距不久的時間,新北市三重區也發生男子殺死妻子再帶稚子尋短的一家三口全喪命悲劇,於此同時,台中市更是傳出母親抱著二歲女兒墜樓雙亡等不幸事件。至於,這幾起案件的可能導因,除卻夫妻感情不睦、失業經濟困境,抑或產後心理健康、子女育兒教養等等內、外在歸因,糾結於背後人口變項的共同特徵,則是大多集中在40多歲年紀的中壯年世代,如此一來,藉由從初為夫妻到身為父母的生理年齡,以向前或遞延至娶妻生子、成家立業及其安居樂業的社會化目標,那麼,緊扣此一晚婚晚生、中年危機以及諸多生活壓力的『中壯年世代—家庭動力』,終究是讓成人世界的喜怒哀樂,瞬間轉換成為無辜子女的悲歡離合,就此而言,對於此一兼具總匯形貌、熱壓內涵的三明治世代,已然是一項不可小覷的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這也讓「適應貧窮」、「體感貧窮」以及「全人貧窮」等關懷旨趣,值得加以進一步深究。
誠然,適應貧窮意指的是包括身心狀況、生存環境、幼兒照顧、老年照護、生活壓力諸多現實處境的適應難題,如此一來,為了擺脫薄利就業的生計難民身分,就只得每天勤奮工作,導致長期以來都是處於亞健康的身心狀態;連帶地,適應貧窮伴隨於不斷加惡的體感貧窮,據以蛻變成為全方位、全面向的全人貧窮,這也讓從適婚當育到晚婚難育的重大生命事件轉折,就只能馬不停蹄於履行多重宇宙角色的稱職扮演,進而忽略對己身應有的身心健康照顧素養,甚或是出現從生理衰弱,以延伸到心理、認知、社交、經濟、文化之於整全多層的困境崩解。冀此,對於上述父母弒子後自殺的考察針砭,實有其從第二代對於己生家庭之於第三代子女的弒殺,擴及到第二代對於原生家庭之於第一代父母的弒親,而來之權控關係及其不當對待的串聯性思考,遠地不說,加速要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地區,這對於40至59歲之間的中年人來說,因為身兼看護老小的多重角色負擔,累積成為身心俱疲的『流沙中年』,就此而言,從職能治療到心理諮商、職業重建、職場轉換、中年危機、老化預備抑或是經濟安全等等準老後之生命週期的特別項目、特殊需求,實有必要進行通盤性擘劃。
總之,過往的農業社會,讓人家一目了然於傳宗接代的三明治世代人生責任,如今,亂了時序之「婚—生—教—養—衛」的人生文本,卻是讓總匯三明治或熱壓三明治世代的形貌內涵,增添許多難以捉摸的變異因素,就此而言,上述諸多的弒子後自殺,當只是當前家庭結構變遷之怯弱、羸弱諸多本質的某種印照、投射,悲劇只會層出不窮的再行複製與貼上,但是,只聞樓梯響的社安網3.0,卻依舊見不到應有的人形身影及其策進作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這篇文章深刻探討了近期發生的幾起父母弒子後再行自殺事件,並連結到適應貧窮、體感貧窮及其全人貧窮的深層意涵。這些悲劇事件背後往往是中壯年世代面臨的多重壓力,如經濟困境、家庭責任和心理健康問題等,這些都可能推動一些人走上極端行為的道路。
首先,適應貧窮不僅是物質上的困難,還包括了身心健康、社會角色扮演及生活壓力的適應挑戰。這種壓力可能導致個人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進而衍生出體感貧窮和全人貧窮的現象,使得個人在多重角色中忽略了對自身健康的照顧和需求。其次,文章提到了中壯年世代特別容易面臨中年危機,如:心理變化、生理變化(體力的衰退),以及對工作潛藏危機的害怕與擔憂(裁員)等。這些負擔不僅來自於家庭的責任,還包括了對職業、經濟安全和老年照顧的擔憂,所有因素加在一起可能成為悲劇事件發生的導火線。最後,文中呼籲社會需要關注中壯年世代的多重需求,包括心理健康支持、職業轉換和社會安全網的建設。若僅依賴個人或家庭層面的應對是不夠的,需要整體社會的努力和支持來預防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這篇文章提供了深刻的社會反思,顯示出貧窮不僅是經濟上的問題,還涉及到心理健康和社會結構的種種挑戰。因此,社會不應該只關注貧困的物質解決方案,還需重視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等多方面的措施,以幫助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們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動力。
台灣時刻出現的人倫悲劇,在近幾年更是達到高峰,其發生的原因背後皆有各種不同的緣由:
如經濟、溝通、婚姻、疾病、意外,皆有可能,坐落在「中壯年世代」的人,經歷過台灣經濟彭發的時代,進而
銜接千喜世代後並沒有好好地轉換,碰上事情承受的壓力都是心理上所難以負擔的,再來,華人的傳統教育
思想,較為悶頭苦幹眼淚吞腹內的教育,無論男性女性,只要在家庭上或者在社會上,宣洩心中壓力時,都被視
為『軟弱』的象徵,從而沒有適當的宣洩管道,人倫悲劇的象徵就是先從個人的心情心境開始萌芽,若此時身邊
沒有的人開導,反而是訴諸諸多負面語言,反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所以在新世代的未來
希望政府可以通過教育及宣導的政策,可以讓人知道”分享心情”是很正常的,並建立讓人找到對於未來有希望及
動力的想法。
關於幾起弒子後再行自殺的適應貧窮、體感貧窮及其全人貧窮意涵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各書 1:27
不沾染世俗信夫想也就是媒體流行文化的享樂主義,炫富文化,名牌迷思等。
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約翰一書 3:17
即使收入不高,在世俗眼光價值觀人金錢觀,很容易陷入一種比較,不滿足、不知足,很多聖賢經典,心靈雞湯都攝取,都能安撫或是建立健康正確的心靈價值觀,讓能離苦得樂。
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 19:17
不管乎人的生老病死金錢狀態,我們都能成為那傳善利他的人。自己貧窮收入不高,也不要羨慕富人,也不歧視貧窮的人,走出舒適圈去找顧更可憐的社會邊緣人。
近期出現的父母弒子後自殺事件,背後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深刻問題和人性悲劇。這些事件不僅僅是個人層面的悲劇,更揭示了適應貧窮、體感貧窮和全人貧窮等多重貧困意涵在當代家庭中的影響。
首先,所謂的適應貧窮不僅包括經濟層面,還涵蓋了身心健康、家庭照顧負擔以及長期生活壓力等多方面的挑戰。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和生活成本高漲,使得許多家庭難以喘息。中壯年世代承擔著照顧年邁父母和教養子女的雙重責任,長期處於身心俱疲的狀態。他們不僅需要應對經濟上的挑戰,還要應對家庭角色的多重壓力,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忽略自身的健康和心理需求。
其次,體感貧窮和全人貧窮進一步擴大了這些家庭的困境。體感貧窮指的是一種無法滿足基本需求的感受,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缺乏,還包括對生活質量的感知和情感上的空虛。這種貧窮感受不僅侷限於經濟層面,還深深影響了個人的整體生活滿意度和精神健康。
最重要的是,這些事件背後凸顯出家庭結構和社會支持系統的缺陷。儘管現代社會有各種社會安全網和心理健康支持,但在實際應對家庭危機和個人壓力時,這些支持可能仍然顯得不足夠。特別是在高壓的生活節奏下,個人和家庭往往難以及時發現和處理心理健康問題,這可能導致極端的結果。
因此,從這些悲劇中我們看到,單純依靠個人的抗壓能力和社會安全網是不夠的。社會需要更加關注中壯年世代及其所處的貧窮感受,從政策層面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這不僅包括經濟援助,還應該有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務和社會支持,以幫助這些家庭渡過危機。
同時,教育和宣導也非常重要,讓社會更加了解家庭壓力的真正來源,從而減少這類悲劇的發生。需要鼓勵開放和包容的對話,使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和接納心理健康問題,並及時尋求幫助。
總結來說,這些父母弒子後自殺事件是當前社會結構和家庭價值觀重要問題的一種反映。唯有全社會的努力才能有效地應對這些問題,從而緩解中壯年世代及其家庭所處的多重壓力,創造一個更健康、更穩定的社會環境。
在從事經濟補助的兒少服務經驗過程中,工作收入是否足夠、以及是否有能兼顧照顧子女的工作,一直是普遍家庭共同面對的議題,不過,家庭是否就因此面臨脆弱?其實並不盡然,有些家庭雖然在經濟困境之中,卻實則有其堅強之力。
一個家庭、或一個人是否處於脆弱,往往並非經濟困境、生命事件等外在因素決定,而是外在因素與其內在之情感需求、情緒衝突、價值衝擊等之因素相呼應時,其脆弱才會真實發生;反之,若家庭或個人具有良好的情感依附、情緒滿足、價值信念等,那麼即使有外在因素之衝擊或困境,其家庭或個人往往仍會有力量、堅強向前邁進,
以現代文化之變遷,人與人之間、乃至於家庭、或社會之連結與支持力,皆相對於過去年代薄弱,雖社會經濟整體在進步、提升,但人際之間的連結與支持力,卻是逐漸淡薄,又以40歲之中年、各有家庭之階段,除非家庭內部之連結支持力足夠,否則成人之人際支持更是貧乏,其個人內在之需求也可能嚴重缺乏滿足。是故,在現代的社會文化,是否有機會再重塑人際支持力,或強化家庭內部的情感連結,或許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