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訂定高中職學生身心調適的特殊假別,背後卻是有用以追索其中所潛藏的貓膩之處。
話說:教育部正式預告修訂〈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評量辦法〉,在其辦法的第24條理增列了身心調適假、生理假等假別,並且將在今年(2024年)的8月1日全面實施,根據該項新的規定,每名學生每一個學期可以請3天的身心調適假,請假係以半天或1天為其計算單位,1學期則以3日為限,同時,也必須出具家長或實際照顧者的同意證明,值得注意的是,該項身心調適假的申請,不能在定期學業成績評量或學期補考期間使用,至於,請身心調適假的學生也無法獲得全勤獎,顯然,將究竟要不要到校上課的就學義務,部分且比例的授權給學生自己作主,但是,細究來看,從學權意旨出發的該項變革措施,實有其諸多議論之處,這是因為:
首先,各項的教育行政措施,本該就有其回應於不同時空環境的脈絡意涵,如此一來,增列此一身心調適假,的確是有它所被賦予與時俱變的文明化意義,特別是從過往的減權、少權、限權、縮權到增權、加權、擴權、平權的時代變遷意涵,如此一來,權利行使的同時,要如何有其對應配搭的責任義務,此一從絕對性剝權到相對性充權之間,斷然就不只是一紙行政辦法的修訂,便可將不到校或是拒絕學習等疑難雜症,迎刃而解於煙消雲散之間,就此而言,需要3天時間來進行身心調適,既是不到校上課的「當下結果」,更也要去追索背後所糾結的「歸因事由」及其連帶而來各項壓力症候群的「發展後果」,此一原因、事實與後果的串聯性思考,直指出來該項高中職學生的學習評量辦法,疑似有將複雜問題單一、特定化之嫌,甚或是某種討好取巧的民粹思維。
其次,即便該項身心調適假是可欲、可行且可用的,但是,相與衍生出來的命題旨趣,還是有其嚴肅思辨之必要,畢竟,這當中糾結的會是從學生表意的權限到家長監護的權責、從僅限於高中職學生到擴及各級學制學生、從心理健康到身心調適假的全人關懷、從以3天為限到多天彈性原則、從學生的個人動力到外在的系統歸因,以迄於從標舉學權的社會正當性到相與對應的配套措施,這同時也指陳出來的是,在這裡的關注重點已經不全然是在於身心狀況之『假或不假』或是不想上學之『假與不假』等錯綜複雜因素,而是導致身心不優或上學不樂的身心積鬱或認知基模,究竟是如何被醞釀、發微、爆發以及一發不可收拾。
總之,凸顯身心調適假旨在於幫助學生用以調整心情覺知和平衡身心狀況,但是,一方面,身心調整的機制設計,絕非是以3天為限便能一蹴即成的,至於,相與衍生之生理、心理、社交以及認知等等全人關懷的發展面向處治,又要如何達到停損設置的基本作用,如此一來,理當是要針對包括病假、生理假、事假及其所謂身心調適假的請假天數、次數、頻率和學習情形,以進行包括徵兆線索、請假修復及其可能原因的通盤性檢視,更遑論於還有該項「必須出具家長或實際照顧者的同意證明」的帝王條款,誠然,對於家長來說,從事後之消極、被動的不得不同意到事前之積極、主動的身心關注,點明出來:該項另類量身訂製的身心調適假,理當更要復歸於以親子互動為其本位的個別化家庭處遇計畫,就此而言,回應於家庭教育、親子互動及其代間關係而來的效能訓練抑或行為改變技巧,這才是道為本的基進對策。
好一個從權利行使到責任義務及其從社會性關注到社會性投資的教育行政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現今出現之身心調適假,是否與以往學校原有之事假、病假、生理假重疊?是否能達到預期之效果?
若學生可以以事假、病假方式處理個人身心調適問題,那學生會甘冒被同學側目、被師長注意之預期情況下提出申請身心調適假嗎?
或許一些特別需要被別人關注的學生會有這類的申請動機,但這也要家長或實際照顧者的同意證明,這也是防範濫用的機制,而且每學期只有三天。
誠如本文章最後所提,應以徵兆線索做通盤性的檢視。
個人認為可在學生端、家長端、學校端、三者在平常的家庭、親子、親師互動下早期發現學生問題訂定處遇計劃,幫助有困難學生。
關於即將全面實施的身心調適假,生理假等,個人覺得確實有其必要性,誠如文章中所言,並不是只是休假與天數,並須有配套了解其背後原因,例如身心調適是否與同儕或身心上的問題,另外例如生理假是否可能於青春期間有無是當的衛教之類,讓這些小大人順利通過心理與身理的轉變。另外還一個是所謂的全勤獎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討論,因應時代變遷的另一個名詞”全勤乞丐”,意味可能家庭的忙碌或家庭無法帶小孩於學期間旅遊所衍生出的霸凌名詞,是否也該做為一個另外思考。
追求推動高中職學生身心調適假的動機背後可能存在著一些潛在的挑戰或困難。首先,身心調適假的提倡雖然看似能夠有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但實際上在實施上可能會面臨到以下幾個潛藏的問題:
一、教育體系壓力與學業負擔:臺灣目前的教育體系通常注重成績,推動身心調適假可能會被認為是減少學習時間的措施,引起社會與家長的反彈。如何在保證課業不落後的同時,又能兼顧學生的身心健康是一大挑戰。
二、實施與執行的困難:確定何謂「身心調適」,如何判斷學生需要這樣的假期,以及如何避免濫用這樣的制度,都需要更嚴謹的討論與制定相關法規。此外,教育部門和學校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來實行與管理。
三、社會接受度與文化差異:不同文化或成長背景下對於身心調適假的理解與接受度可能有所不同。在社會中,仍然存在對於精神健康議題的誤解與偏見,可能會影響到此政策的推行。
四、學生自身認知與接受度:學生對於身心調適假的期待與實際需求可能存在差異,部分學生可能會因為同儕壓力或其他因素,如:親屬壓力、是否會留下諮商紀錄或學校缺曠課等,而不願請假,這樣會降低身心調適假的實際效果。
總結來說,身心調適假的引入是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視和回應,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整體健康與幸福感。但實施過程中必須仔細平衡各方面的考量,才能確保其真正的效益和社會貢獻。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合作與努力,來建立一個支持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環境。
首先,雖然身心調適假旨在提供學生一個緩解學習壓力、改善身心健康的選擇,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項政策是否會被部分學生用來逃避學業責任,仍有待商榷。學生可能利用此假別的漏洞,頻繁請假以躲避考試或繁重的課業,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學業成績,也可能會對其他勤奮努力向學的學生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可能破壞學習氛圍。
其次,對於親子關係而言,身心調適假可能引發一些負面效應。部分家長可能會對學生的請假產生懷疑,質疑其真實性,進而影響親子關係。此外,頻繁的請假可能會導致學生缺席重要課程,進而影響學業進度和未來升學準備。
此外,推動身心調適假可能引發公平性以及資源分配問題。因不同學校間的輔導資源分配以及對於該政策的實施方式及效果不一,資源豐富的學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心衛輔導資源,使學生能獲得有效的支持。而資源不足的學校可能無法提供同等的支持,導致學生在請假後無法得到足夠的幫助,從而加劇資源分配不均之問題。
總之,政策制定應考慮設立明確的規範和監督機制,確保身心調適假的申請和審核過程透明、公正,以防止被不當利用。同時,學校應加強心理輔導資源的投入,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應對壓力,而非依靠請假來緩解問題。
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問題及自殺率逐漸成為全球焦點,身心調適假是一個正視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措施,鼓勵孩子在需要時尋求幫助和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政策的推動讓身心調適假成為正當的請假事由,當學生身心狀態失衡時,有能合理停下腳步喘息的機會,雖然身心調適假不能讓所有學生的壓力瞬間歸零,但在喘不過氣的校園生活,能夠建立讓學生暫時放鬆的制度,也有助於促使教師、家長重視與覺察學生的心理狀況與需求。
「身心調適假」回應現代學生在不同時空環境下的需求,這項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旨在幫助學生在面臨壓力時有喘息的機會,這是一種文明化的進步。但我認為學生請假的原因可能不僅僅是需要調適身心,還可能涉及更深層次的壓力和問題。因此,僅靠3天的假期可能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家長的同意證明是申請身心調適假的必要條件,這強調了家庭在學生身心健康中的重要角色。同時,學校也需要提供相應的輔導和支持,確保學生在請假期間能夠得到有效的幫助。我想需要家長同意證明一事可能會造成學生困擾,但站在助人者角色思考此問題,讓家長知道孩子在身心發展上遇到困難,反而能夠得到更明確的協助。
總結來說,身心調適假的設立是一個積極的舉措,旨在幫助學生在面臨壓力時有喘息的機會。然而,政策的實施需要考慮更多的細節和配套措施,確保其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幫助學生平衡身心狀況,提升學習效果。
教育部最近預告修訂《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評量辦法》,新增了身心調適假和生理假等假別,這無疑是一個值得肯定的進步!
我對這項修訂有一些正面看法,也有一些隱憂,想和大家分享。首先,這項政策的推出顯示出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在當今社會,青少年面臨著來自學業、家庭和社交的多重壓力,許多學生在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負擔。身心調適假可以讓學生在感到焦慮或壓力時,有機會暫時離開課堂,進行必要的調整。這不僅能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學業挑戰。其次,生理假則是對女性學生生理需求的一種尊重。在過去,許多學生因為生理期而不得不忍受不適,甚至強迫自己上課,這對她們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現在有了生理假,學生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請假,這樣不僅能提升她們的學習效率,也能讓她們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然而,我也有一些隱憂。:
1這些假別的實施是否會被濫用?
2雖然政策初衷良好,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學生可能會利用這些假別逃避學業壓力或考試。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建立明確的請假標準和評估機制,以確保這些假別真正用於需要的人身上,而不是成為逃避責任的藉口。另外,學校是否具備足夠的資源來支持這些假別的實施?例如,在某些學校中,教師人手不足,如果大量學生同時請假,可能會影響到整體教學進度。
因此,學校需要提前做好規劃,以確保教學質量不受影響。最後,我希望這項政策能夠引發更廣泛的討論,讓我們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整體發展的關注。在未來,希望能看到更多類似的政策出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總之,我對法令的修訂持正面態度,但同時也希望相關單位能夠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準備,以確保政策能夠真正落實並發揮其應有的效果。希望未來我們能夠看到更多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需求的重視與改善!
張書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