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一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
考試試題
<社會工作>
一、社會工作者在進行家庭評估時,必須特別注意家庭的功能影響,家庭功能評估的面向為何?請舉例說明之。(25分)
二、許多社會工作的倫理兩難多半與直接實務工作有關,然而,在社區組織、社會政策與計畫等的間接實務工作也會發生倫理兩難的議題,其中最常發生的就是分配有限資源的議題。請依 Reamer 所提出的分配有限資源的四種標準,運用於以下案例。
案例:您是提供物質濫用者相關服務基金會的主管,長期以來提供物質濫用者諮商與支持性服務,多年來基金會的經費是透過承接政府方案而來。政府今年度雖仍提供相關方案,但是經費卻較去年減少百分之三十,這將影響原本服務的規模。請問您如何應用上述的四種資源分配的標準提供案主服務?(25分)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
一、災變事件中,損害最嚴重、影響最長久的往往是弱勢群體。如果你是一
位社會個案工作者,你會如何發揮使能者、諮詢者/教育者、調停者/仲介
者、倡導者、研究者/評估者、個案管理者等六種角色來協助災變之後需
要移居安置的一位獨居老人?(25分)
二、試說明團體轉換階段的特色,以及該階段會出現的動力現象,並請舉一
個實例說明之。(25分)

<社會工作管理>
一、社會福利組織管理者在決策過程中,常見的決策偏誤為何?並請進一步說明可採取的補救方法為何?(25分)
二、試論述市場商品與社會服務品質特性之差異,並請舉任一社會工作實務領域(例如:長期照顧、早期療育……等)說明民眾所重視的社會服務品質為何?(25 分)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一、在福利供給和輸送過程中,往往會涉及普及式福利或選擇式福利的討論,請比較兩者的特性與差異,並舉例說明。(25分)
二、請說明政府目前正在實施「準公共化」托育及幼兒園政策的內容,並說明這對臺灣偏低的生育率有何幫助。(25分)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一、何謂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促進社會流動的因素有那些?(25分)
二、一對夫妻因不孕、嘗試人工生育未果,決定收養子女。因兩人年紀較長,收出養媒合機構幫他們配對一位 5 歲的小女孩,小女孩是外籍移工在臺生產,從小生長於安置機構。請分別從 Freud、Erickson、Piaget 的理論,說明此年紀的孩子處於何種發展階段與發展任務,其可能的發展狀態,並提供照顧建議供這對夫妻參考。(25分)

<社會工作研究法>
一、隨著人口快速高齡化,在尚無完善老年安全制度的建制下,退休後20餘年的暮年生活勢將存在各式各樣的經濟風險。最近,幾位學者立基於西方國家的經驗,提出「以房養老」的策略,期待政府能夠採納這項資產活用的制度,來協助高齡者透過自有住宅的抵押來換取生活資金。假如有研究單位邀請你對50歲以上民眾進行接受度和影響因素之民意調查,該單位希望你能採取「混合研究設計」的方法來進行這項民意調查,在量化取向方面,希望能採取「郵寄問卷」的資料蒐集方法;在質化取向方面,希望能採取「焦點訪談」的方式來進行資料蒐集。請問你對此二種方法先後順序的設計與理由為何?並說明這二種方法進行的步驟,包括抽樣方法、調查問卷內容、焦點討論議題設定、進行方式。(25分)
二、某教授承接政府委託的「老人生活狀況與福利需求調查」,將採用面對面訪問調查方法,預定訪問900位65歲以上長輩,將培訓20位訪員以協助面訪工作,請擬訂訪員訓練的內容。(25分)

<國文>(作文)
一、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一文,敘述年少壯遊大江南北之經歷與心情:二十歲起,即至浙江會稽探訪大禹之墓穴;南遊長沙,觀屈原自沉的汨羅江,「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也曾北到孔子故鄉魯國曲阜,見廟堂車服禮器之盛,遙想孔子之遺風,「祇迴留之不能去」。司馬遷有此獨特的壯遊經驗與體悟,才能寫出文學與史學上不朽的鉅著——《史記》。楊牧在《搜索者》中,描述第二次去溫哥華島,獨自一人遭遇了一場短暫的大雪:「在神聖的寂靜中,我搖下窗戶外望,覺得天地純粹的寧謐裡帶著激越的啟示,好像將有什麼偉大的真理,關於時間,關於生命,正透過小寒的山林,即將對我宣示。一種宿命的接近,注定在空曠和遼闊的雲霧中展開。我不自禁開門走出來,站在松蔭的懸崖上,張臂去承受
這福祉,天地沉默的福祉,靜的奧義。」楊牧在這一刻「於沉默中向靈魂深處探索」,「在這最最真實震撼孤獨的一刻,誰也找不到我。」以上古今兩人,司馬遷為大規模壯闊的行旅,楊牧則為小事件單一的體悟。在人生歲月中,相信您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無關乎行旅形式的大小、不在乎行旅路途的遠近,而是從行腳過程中,得到許多啟示與體悟。試以「生命中的行旅」為題,撰文一篇,分享您獨特行旅經驗的所思所感,以及歸來沉澱後的反思與體悟。(50分)

二、我們以為臺灣可以採用同樣的模式與教育,或套用相同的施政方案。然而,很重要卻常被忽略的一點是,美國經驗是大國的經驗,不一定適合臺灣。大國與小國的教育內涵及取向,極為不同。我以自己所熟悉的餐飲旅館教育機構來說明。瑞士洛桑餐旅管理學院是歐洲最好,也幾乎是全球公認最好的專業餐旅學校。早期亞都剛開幕時,曾經召募到這所學校訓練出來的學生。他們一來飯店實習,立刻展現出優異的能力。把他放在法國餐廳,能待客、能說菜,服務水準無可挑剔,幾乎不用主管多講,就可以扮演領班的角色。因為他們在洛桑被教育得非常到位,不僅有法國人的精緻、德國人的細心,還有瑞士人的品質控管精神。
相較之下,美國最好的康乃爾大學旅館管理系,他們的畢業生大多擅長用電腦跑財報,做數字分析,專精於市場行銷,卻不嫻熟第一線的服務。洛桑餐旅管理學院教給學生的,是廚房、餐廳、前台等綜合的飯店專業與實務。而康乃爾大學注重的是大型連鎖集團的管理,他們教給學生的,是如何做好市場行銷、如何成為專業經理人。因此康乃爾大學訓練出來的管理人才,真正願意留在飯店裡彎腰工作的
不多。他們多半走向專業管理職,研究連鎖旅館系統管理,或到華爾街進行財務分析、思考如何併購旅館。然而,當時的臺灣沒有幾家大飯店,不足以讓這樣的人才運用巨量的市場分析,實踐併購的鴻圖。因此,我很早就看出,臺灣不應該向大國取經,我們應該向歐洲學習。我們需要的,是像瑞士洛桑餐旅管理學院培養出來的踏實人才。我認為,臺灣要調整自己的學習座標,向世界上真正有獨到之處的小國學習,學習扮演亞洲瑞士的角色。
臺灣可以是亞洲的瑞士,也可以是亞洲的丹麥、荷蘭、瑞典、芬蘭。這些歐洲小國與臺灣處境相似,土地同樣不大、人口甚至更少,內需市場完全不足。這些小國的首要思考是,認清自己的局限,發展自己的特點,同時扮演世界公民的角色,努力去影響或造福世界。(嚴長壽〈不要用錯誤的尺度丈量自己〉)
作者以美國及瑞士為案例,指出就餐飲旅館教育而言,「臺灣不應該向大國取經,我們應該向歐洲學習」。請分析兩個案例,作者所持的理由是什麼?(文長以150字為限,12分)
國與國、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個別差異。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一味模仿別人的成功經驗,也未必能讓自己成功。請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以「不要用錯誤的尺度丈量自己」為題,作文一篇。(3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