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份由公益責信協會針對捐款人樣態、行為、信任度及其是否會受到疫情而影響捐款,並且試著理解民眾捐款或不捐款原因的委託調查研究,相與關涉到的捐贈行為及其慈善特殊主義,實有進一步發想的申論空間。

首先,在委託調查第一部份的基本結果和交叉分析,相關調查的發現摘要包括:比例約5成;月平均捐款金額約1千元;女性捐款人較多(平均捐款8,971元),但是,男性平均捐款金額較高(平均捐款15,286元);全年個人捐款約1,062億元;公益捐款的原因係以『回饋社會』最高;選擇捐款單位最重視的是『組織理念』;『兒童及青少年』仍是捐款的主要議題;關心和不關心捐款運用大約各半;有超過6成民眾是不看成果報告的;大多數捐款民眾不看財務報告;COVID-19疫情對捐款影響不大;『本身沒有餘力』是沒有捐款的主要原因以及對於公益團體的信任程度,有捐款 63%,未捐款 36%等,誠然,這些客觀事實的呈顯,背後有其回應於捐款之意願、能力及其結構性限制的綜融性討論,因此,從約莫一半的比例(46.21%)到相關推論,自然是要有保留,如此一來,扣緊小額的個人捐款而來的慈善捐款市場,這方面的範疇經濟,也是需要商榷;此外,心存感恩的回饋社會以作為公益捐款的主因,多少還是存在利社會的連帶情感,至於,凸顯兒童及青少年的捐款議題,顯然還是存在著對於國家未來主人翁的社會性投資及其感動行銷的整體性操作,最後,值得注意的是,超過6成民眾是不看捐贈單位的成果報告和財務報告,顯而易見的乃是臺灣社會所慣有的信任認知基模,一直是善行義舉的心理捷徑所在。

其次,委託調查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與 2003 年主計總處的調查進行比對,藉此試圖找出可能的發展趨勢,這其中包括有捐款規模成長一倍以上;捐款比例上升,年輕化及普及化;年平均捐款金額成長 50%;各該性別捐款比例均成長近 10%,整體而言性別比例不變;除最低收入族群外,其他族群捐款比例均上升;捐款動機仍以回饋社會為主,但重要性下降許多;年度捐款金額有朝小額(1~1,000元)或鉅額捐款(9,001~20,000元及超過20,000元)的M型化趨向發展,以及本身沒有餘力一直都是未捐款主因等,就其進一步的相關申論,對照於2003年行政院主計處調查所推估427億元的捐款金額,本次調查的捐款規模,係以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至 2020 年底)20 歲以上人口數,乘以本調查各年齡分群捐款比例及平均年捐款金額推估得出臺灣全年個人捐款約1,062億元,雖然有超過一倍以上(148.71%)的成長速度,但是,近20年的時空環境,捐款規模的大小,不會是主要的聚焦所在,畢竟,扣緊動機、婚姻關係、家庭結構、社經水準等背景屬性,並未出現不同於以往的重大變遷趨向,如此一來,當代臺灣的『捐款圖像』及其所糾結之非對稱性的禮物關係抑或是特定、特殊的慈善主義,這才是對於變遷趨向的探究針砭所在。

再則,該項委託調查的第三和第四部份,主要是將捐款人依其年齡(50歲)及月收入(6萬元)區分為以下的四種類型,包括:(一)高收入族群選擇捐款單位除組織理念外,對服務成效及透明度較重視;(二)青壯年捐款動機為回饋社會;中老年為做功德,積福報;(三)青壯年獲得公益資訊管道為網路、FB,中老年則為親友或傳統媒體,相形之下,年紀較輕的民眾對於公益團體信任度較高;以及(四)高收入者(不分年齡)過去有捐款經驗者超過5成,其未捐款原因是沒有足夠資訊選擇或對捐款運用有疑慮,對此,關於該項類型範疇的申論,一方面直指出來的還是社經地位對於捐款資訊之於充分、透明與對稱的有效掌握,但是,年齡變項及其所內化而來的捐款心靈結構,也讓捐款行為被賦予某種行善積德、社會資本和網路效益,如此一來,代際之間的差異性對比,就不僅止於外顯的捐款行為,而是要有認知行為之於首尾一貫的串聯性思考。

最後,藉由前述的分析基底,以進一步解讀數字背後的相關意義,這其中像是COVID-19固然帶動公益部門的進化,但是,量能與動能的相關運作及其可能限制,還是要回到整體系統動力的詳實思辨;其次,臺灣疫情控制佳,個人捐款僅減少5~10%;公益捐款雖然有所擴張,但是,欠缺時間序列的制度歷史考掘,未來還是難以預測;捐款版塊的移動,特別是男性捐款人少但捐得卻是相對較多;信任度遽降,尤其是中老年最不信任公益組織等,誠然,疫情變數固然是重要的干擾因素,但是,值此2020年的時空環境,疫情、疫災理應尚未產生連鎖的衝擊影響,因此,這部分的觀察,是要回歸到非營利組織自身的治理氛圍、制度規劃設計及其外在條件之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關照視野。

總之,該項公益責信的調查報告,主要還是在聚焦於「公益捐款」之行為及其認知的結構性探究,這部分當可從社會連帶、議題行銷、理念感動,以找出某種趨同的內在詮釋,至於,攸關到單位之成果報告、財務說明抑或運作透明度的「專業責信」,似乎並沒有內化成為捐款者的捐款素養之一,如此一來,禮物關係裡的捐贈行為及其慈善特殊主義,還是有其來自於文化主義的心理捷徑使然。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