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伴隨全臺超高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臺北市於今年(2022年)的一月底正式成為六都中,第一個65歲長者人數超過20%的超高齡直轄市,也就是說,每五位臺北市民,就會有一人的年紀是超過65歲,這也使得從臺北市作為超高齡直轄市的變遷意涵,是有多重解讀的必要。

資料顯示65歲以上長者比重占21.18%的嘉義縣,早已是全臺最老縣市的地方政府,因此,對於臺北市成為六都第一個超高齡直轄市的觀察論述,理當要更進一步擴及到從直轄市到非直轄市、從都會區到農村偏鄉區,以迄於從老年人口比達到21%的超高齡社會到達到28%之極高齡社會的總體性關照,如此一來,方能讓該項全臺超高齡化的議題現象,有其多樣、深邃和廣裘的變遷意涵,畢竟,臺北市躍居成為六都中第一個超高齡社會的直轄市,實乃是某種預期之中的整體社會變遷趨向,特別是因其制度變遷的歷史環境,造就臺北市擁有得天獨厚的生養條件,如此一來,臺北市一躍成為第一個超高齡社會的直轄市,聚焦點就不全然在於長者人口數的量能部分,而是要如何就其包括人口、文化、地理、產業與景觀的綜融環境,藉此思索包括就醫、就學、就業和就養等等超高齡社會,所可能關涉到長者全人需求的權益保障與福利促進。

事實上,相較於老年人口而來的幼年人口,直指出來的更是:臺北市的高齡少子女化及其跨世代的老化現象,這會是相迎於超高齡社會接踵而來的諸多挑戰課題,就此而言,要如何從長者人口族群的「個體」,放大到老幼族群的「集體」,抑或都會地區不同人口族群的「整體」,以進行「個人—制度—大環境」的通盤性檢討,藉以讓臺北市晉身成為第一個超高齡直轄市的變遷指標,兼具更多關於國家未來發展的結構性反思,遠地不說,作為都會型態之超高齡社會的「臺北市」,映照於也是超高齡社會但卻屬於農業型態的「嘉義縣」,兩者之間各自的守候、防護條件,已然是糾結某種從個人不平等、家庭不平等、世代不平等到全面不平等的社會不均現象,乃甚至蔓延成為區域不平等的階層加速惡化議題,如此一來,相關的針砭議論,實有必要就從單一縣市到生活共同圈以至於生命共同體,舖陳環環相扣和層層堆疊的「全臺人口老化圖像」,而非只是侷限於「超高齡直轄市意象」的片面解讀。

總之,從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的一步之差,對應出來的是包括文化認知、法令規範、典章制度、體系整合與服務輸送的全面性布建,更遑論這當中更有對於全臺超高齡化及其照顧社會,背後所涉及到諸如家庭化、親屬化、私有化、再家庭化、去家庭化、社區化、自願化、社群化、機構化、民營化、市場化、商業化、公共化以及準公共化的拉扯論辯,特別是對於有效縮短、拉近或消弭社會不均之於國家最終責任的基本提問。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