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老」是人類對於自己未來的想像?抑或是既存之圖像?生命有生則是必有死,既是定律,又何必畏懼乎?如何優雅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這才是終極之目標。

「老」的定義是什麼?1980年制定〈老人福利法〉所稱老人係指年滿七十歲以上之人,1997年則是因應世界趨勢並參照外國立法,而將老人定義修正為年滿六十五歲以上之人,此為法律所賦予之定義,然而,每個人都是獨立之個體,在其生理、心理與經濟及至社會、文化,均有個別的差異性,又豈能以單一的數字,來加以框之?「老」是生理外顯之老?心理的內隱之老?經濟安全之老?社會認同之老?從個人、家庭、社區及至社會與國家,是否有足夠量能以承接從「個體老化」到「群體老化」之現象?

觀其生而知其老,生命是由各階段不同事件所串聯而起,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言:人是「向死存在」,每個人都將歸向死亡,從生命軸線歷程中,回首觀看生命之存有,面對逐漸老去而將至死亡,這是每個人須面臨的人生議題,2018年步入高齡社會之際,相迎而來的卻是2025年將至的超高齡社會,要如何在平均餘命與健康壽命間,活出生命的尊嚴、健康,這該有它嚴肅看待之處?誠如〈老人福利法〉的意旨,乃是在於維護老人尊嚴與健康並延緩老人失能和安定老人生活,藉以保障其權益與增進福利,其述老人「尊嚴」與「健康」,亦是生命中的重大課題。

然而,尊嚴嫁接在健康之上,若無健康之生理與心理,又何談會有尊嚴之生活樣態?相應而來之老人健康議題,從健康到亞健康,從失智到失能之健康照顧,應有策略性規劃的願景藍圖、戰術性規劃的協調合作及其作業性規劃的例行工作,依其老人生理、心理、經濟及社會各面向之需求,以提供可及性、可近性、便利性及普遍性之全人安全照顧,特別是當個體身心得到妥善照顧時,整合靈性層面以達到身心靈一體的深度照顧,更屬必要。

走過青春歲月臨近遲暮之年,老人「尊嚴」與「健康」,猶如唇齒相依,如何在老年時,能維持身心健康、保有經濟安全和增進社會融合,這是個人該對自我生命負責的人生態度,順遂之人生旅途,人人皆有求盼的慾望,然而,行走在顛簸路徑上,將身心欲受之苦,轉化為自我修為之能量,繼而,找到自我與非我之間的平衡關係和成熟歷練,從而提升自我情緒智慧,以留給自己一個身心靈的對話空間,並將「尊嚴的自我」和「健康的自我」還給「原始的自我」。

如莊子所云「一死一生,一僨一起,所常無窮,而一不可待。」,無常的生死,早已是從古至今的無解難題,常人雖無法如《至樂》中之超脫,但是,將生死視為自然之變化,不為喜也不為憂,以回歸到內在心靈的平靜,在生命存有中的遺忘歲月流痕,將「尊嚴」與「健康」歸向於生命的終極存有,以實踐生命關懷的終極目標。

祈願 歲月 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