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在工業革命以降,以機器取代勞動力的跨時代變革,卻也開啟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導致各種極端的氣候變遷現象,回顧前一陣子珍愛藻礁公投第二階段,業已突破法定連署門檻的新聞報導,也突顯能源政策與維護生態永續之間的兩難拉扯;依據〈電業法〉第91條:「中央主管機關應就國家整體電力資源供需狀況、電力建設進度及節能減碳期程,提出年度報告並公開」,但是,經濟部能源局公告最新的電力報告卻是停留在107年度,換句話說,台灣的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已有2年未加以更新。從新聞報導透露政府為了以較低污染的天然氣,來作為未來主要的能源,對於是否要再興建第三座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若是不興建,不排除為了彌補電力缺口將可能會增加燃煤,此一關乎到能源政策,實有進一步深究之必要。

首先,從加工再製、應用技術以及取得持續性,可以將能源分為以下三大範疇,以進行討論:

一、從能源的加工再製及其形成條件分有:「一次能源」係指在自然界存在,不用加工改變其性質或轉換取得;「二次能源」則是將「一次能源」透過加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稱為「二次能源」。

二、從應用技術的成熟度來分類,有常規能源和新能源兩種,這其中「常規能源」係以能夠大規模生產和利用,像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能等一次能源,以及煤氣、焦炭、汽油、酒精、電力、蒸氣等二次能源;至於,「新能源」則是意指應用技術尚未成熟、持續研發中,故而,無法大規模應用,比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等。

三、從能源的持續性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稱之為「可再生能源」,像是太陽能、風能、水能以及海洋能,此一從「可再生能源」發電或產生熱能,相應化石燃料對於環境的汙染及身體的危害,相對是較低,因此,叫作「潔淨」能源;「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如水力、風力、太陽能及其他新能源或是核能等。

因此,能源轉化為電能的碳排放,對於溫室氣體會增強大氣層的隔熱效果,阻止熱量從地球散發至太空,從而,導致全球變暖的現象,事實上,極端氣候也讓南北極的冰川與冰塊逐漸消失,地球失去了自然調節功能,進而影響生態、農業與經濟。為了控制溫室氣體的減量,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因為沒有強制約束力,在各國執行成效不彰;1995年在日本京都簽定〈京都議定書〉目的仍為朝向溫室氣體減量,此一〈京都議定書〉的特色在於各締約國個別或共同的方式控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2012年這項協定最終未獲碳排放量大的國美、俄、日與中國大陸等締約方同意,故而2015年在巴黎簽定了〈巴黎協定〉,以將「減碳排放義務」擴及至中國大陸與印度,締結協定的各國努力要將地球氣溫的上升幅度控制在工業時代的氣溫攝氏2度以內範圍,並起落實〈國家自定貢獻〉文件,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都要為全球氣溫升高幅度控制負責任,每5年提送一次審視與更新報告,以朝向在世紀末能達成限制全球氣溫高幅度的控制介於攝氏1.5度至攝氏2度。

回到台灣社會,經濟部能源局公佈「107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指出,台灣的電力消費佔比從大到小依次為:工業部門54%、住宅部門18%及服務部門18%、能源部門8%、農業部門1%及運輸部門1%。從全國的總發電量佔比來看依序為:燃煤46%、燃氣35%、核能10%、再生能源5%及燃油3%。
總括以上對各種能源的從其優點及缺點分析。

一、燃煤為我國電力主要來源,但是,燃媒所產生的熱能,將低溫的液態水轉換成高溫的水蒸汽,利用水蒸汽推動渦輪機旋轉,然後使發電機產生電力能源,其缺點是最容易造成環境污染、二氧化碳及廢氣,形程酸雨,至於,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下場,就是造成地球暖化和溫室效應的元兇,加熱之後的水大量排放到海中,更是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危機。

二、燃氣發電雖然造成的空氣污染與對環境的傷害相對較少,缺點是價格昂
貴以及若是燃料外洩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氣爆」災難。

三、核能發電,優點是效率高,以少量鈾原料就能產生大量能源,相較於燃煤
對於環境的污染較低,因此,也叫作低碳能源,缺點是核廢料擁有相當的
輻射線問題,以及核能電廠出事時引響範圍極大。

總而言之,不論從那個觀點角度來看,終究是一體的兩面刃,沒有最好的答案。在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為目標的同時,是否有必要好好地向大眾分析從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以及社會公平等諸多層面的可能拉扯,強化政策溝通與向民眾倡議,進而提高民眾對於能源困境的重視和參與。

誠如〈巴黎協定〉各國需為地球氣溫上升的幅度,控制好各自的應負責任,作為地球公民如我們,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我們需要好好思索從「此刻開始」做些什麼,而不是「明天過後」的地球或我們的後代,會是個什麼模樣?

資料來源:
1、 綠色和平網站: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
2、 能源通識站:https://www.ls-energy.hk/chi/energy-type.html
3、 經濟部能源局107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