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柏堯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日本連鎖迴轉壽司店「壽司郎」近日舉辦「愛的迴鮭,尋人啟事」的促銷活動,只要是身分證名字與「鮭魚」同音同字者,在3 月17、18 日便可免費吃壽司,消息發布後引起一股改名風潮,國人的創意大爆發,各式千奇百怪的姓名叫人不敢恭維,例如:李魚王大戰鮭魚王、蔣鮭魚與熊掌好吃藥師國考一次過等,最長的改名紀錄竟然有高達三十六個字,所謂的「鮭魚之亂」背後的消費動機與店家商機是如何帷幄決戰,這又豈止於兩造雙方之間的各取所需。

根據現行的規定,每個人一生能夠修改名字的次數為三次,如果更改為特定名字後又改回來,就等於是消耗掉兩次的機會,再則,因著本土文化與價值觀的根深,認為姓名跟運勢有連結關係,因此,除非是重大事因,不然也不會輕易更名,只是,從本次連鎖壽司店的促銷事件來觀察,消費者看準穩賺不賠的貪小便宜心態,願意接受風險並花費來回計壹佰元更名,以享用上看近千元的鮭魚壽司大餐,著實也是令人刮目相看這般小眾對於鮭魚的愛好程度,只是更名背後行政人力的耗費與社會資源的浪費,是多是少還就由大眾一起買單;另外也有媒體指出,網路開始掀起一人改名揪團收費共桌的歪風,在All You Can Eat For Free 的狀況下,隨之而來就是食物的浪費與挑剔,只吃生魚片而丟棄醋飯的大有人在,雖說是如此的吃相難看,但這兩天的改名熱潮依舊魅力不減,似乎已經演變成一種流行與跟風,甚至於連高雄市長陳其邁也發文說自己改名為陳石斑、館長陳之漢改名為陳鮭頭,雖不是確真更改,但是,趁著這樣熱度以蹭量能見度,就公眾人物的身分而言,這也是頗發人省思和耐人尋味。

消費者在選擇時總有一個習慣,會在眾多的選擇清單中,優先選擇自己熟識或是聽過的品牌,壽司郎的行銷活動,已讓店家名字成為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品牌,就以行銷策略來說看準人性貪念、無違和與消費者的合作無間,業已省下動輒近百萬的廣告預算,造就了媒體爭相報導討論的曝光效益,更重要的還有機會建立忠實顧客,盤算的回購意願與口碑行銷等,可能才是商家初衷發起促銷的動機、目標。

只不過,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此種從眾行為(又稱羊群效應)或許在兩天的促銷活動中無傷大雅,僅反映消費者認知的好玩有趣,但是,花火之後的煙霧,更有待時間來檢視,這其中包含有餐食的衛生、疫情期間群聚的風險等,2020 年有衛生紙之亂、口罩之亂,而2021年鮭魚紅了、商家省了、民眾笑了,這可是堪稱諸多”之亂”中,最有趣的迷亂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