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醫院看病,醫生開的治療處方是「參觀博物館」?你沒看錯,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博館)前年起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合辦「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醫院對失智患者開出的處方箋之一便是「上台博館」。台博館最近公告「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免費提供下載,預計半年後蒐集完各方建議修正後,將出版台灣首份「博物館處方箋」參考書。

台博館教育推廣組長黃星達說,該手冊歸納「博物館處方箋」的實踐原則、國外案例討論;以及台博館推動的經驗,包括文物展示標準、活動範例與準則等,盼讓更多博物館成為治療失智、憂鬱等疾病的重要場所。

人口高齡化與醫療費用上漲的雙重壓力,英、美、紐、加等國開始推動非醫療性的治療方式。英國衛生部二○一八年率先提出「社會處方箋」,醫生針對患者的身心狀況開出藝術治療或音樂治療等處方。

以台博館與北市聯醫合作的處方箋為例,醫師須先前往台博館完成參觀體驗,之後依個案需求開立處方箋,一人一張,處方內容包括參觀台博館或參加館內相關活動。患者與照顧者持處方箋至台博館服務窗口換門票、書面參觀指引,完成治療後必須回診,帶著博物館參觀紀錄與醫生討論。

黃星達表示,台博館目前約有超過七十位志工與導覽人員受過失智症培訓課程,輪流在不同時段提供服務。

黃星達說,「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也可譯為「社交處方箋」,因為社交、社會互動被認為是減少孤獨感、避免長者罹患失智症的關鍵原因。研究顯示,高齡者多參與藝文活動,能刺激認知功能、強化身心健康,減輕照顧者壓力。博物館非正式診療空間,可讓患者感到與他人與社會的連結,也能讓患者不會因疾病被隔離,是藝術治療的絕佳場所。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王長華任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時,曾與華山基金會合作,邀長者運用博物館典藏的懷舊藏品重溫童年記憶,藉此活化腦力。王長華說,參觀博物館對獨居長者是珍貴的社交經驗;博物館成為社會處方箋,證明「博物館是為了社會而存在,不是為了典藏而存在」。(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