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
一般人在其成長過程當中會被社會化以接受相關的角色規範,依據Erikson社會化心理發展理論八階段:嬰兒期(信任)、幼兒期(自主)、學齡前期(自動自發)、學齡期(勤奮)、青春期(自我認同)、成年期(親密)、中年期(生產)、老年期(完美無憾),這其中,青春期的發展任務為自我認同,如果自我認同失敗的話,就會產生角色混淆。
周哈里窗係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在1955年提出,由兩人名字的前兩個字母命名得來得,周哈里窗理論在企業領域裡的組織動力學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展示了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之間的差異,通過調整和改善自我與他人間的互動關係而改善工作氣氛提高工作效率。
發展周哈里窗理論的目的有以下三點:
1.自我給予:Joseph Luft的目的是通過坦誠相待,向對方講述自我保留的東西,消除人與人之間因為認知的差異帶來的誤解,減少不必要的精力和時間的消耗。
2.他人反饋: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贏得了更好了解自我的可能性,從而使「他人了解自己但自己不了解自己」轉向「自己和他人都了解自己」。
3.和他人積極互動,盡可能地坦誠相待,增加自我認知,使「自己和大家都了解自己」可以幫助自我與他人形成更好的交流環境。
周哈里窗理論有四個面向,直向是對方能掌握的訊息,有對方知道與不知道的部分,橫向是自己能掌握的訊息,有自己知道與不知道的部分,據以分成以下的方框:
1.「開放我」:指自己和他人都了解的部分。
2.「盲目我」:是對方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指的是自己被蒙蔽看不見的部份。
3.「隱藏我」:指的是自己知道但別人不知道的部分。
4.「未知我」:什麼都還不知道,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部分,也就是有待未來開發了解的神秘地帶。
使用周哈里窗理論時需要自我揭露,自我揭露的深度與廣度,也會因為與對方的相熟程度而有所變化,陌生人能聊的話題是淺而範圍窄的;親密朋友的話題能聊的話題是最深且範圍最廣。
此外,周哈里窗中開放我區域越小,人際溝通越不好,透過自我揭露,開放我會變大,隱藏我則會變小;透過回饋,開放我變大,盲目我變小,使我們擁有較健康的人格,如此一來,當可滿足馬斯洛需要理論的歸屬需求,裡面包括愛與感情的需求,以及被同儕接納的友誼需求。
延伸性思考:自我揭露、自我概念、組織動力學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5%93%88%E9%87%8C%E7%AA%97
(本則晴天小百科係由陳佳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