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伊惠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隨著本土疫情的升溫,加上匡列隔離的人數遽增,民眾因為擔心疫情擴散受到波及,這也讓台灣產物保險專為疫情設計的防疫保單,瞬間便引起民眾注目和瘋狂搶購,從宣稱不停賣到賣到一月二十九日截止,後來又突然緊急宣布,因為風險胃納量不足,讓號稱防疫神單的這張保單,在一月二十五日便先行下架,儘管市面上仍然還有10多家類似的防疫商品,但是,這張之所以造成轟動,主要是保費便宜、理賠的概念相對清晰、明瞭、簡單,再加上花500元就有機會拿到10萬元理賠金的槓桿較大,這跟市面上要以確診並且理賠係以住院醫療為主軸的其他商品來說,著實是讓民眾更能夠接受。
一炮而紅的這家「台灣產物保險」,其實是在光復初期接收原日本人在台所設的各保險會社,在1948年成立,係為台灣歷史最為悠久的產物保險公司,過去是由幾大行庫跟台灣航業以及台灣鐵路管理局所投資而設立,後來配合政府政策在1998年正式改制為民營,資本額到現在約36億;另外,台灣第一家壽險公司的「台灣人壽」成立於1947年,也是在1998年改制為民營,目前納入中國信託金控旗下,資本額大約319億,在購買時,民眾都還搞不清楚這二家其實是不同的公司,「台灣產物保險」主要以產險業務為主,「台灣人壽」則是以壽險為主,也因為產險與壽險各自的商品特性不同,所以,無論是人員編制、財務管理以及風險控管能力都有很大的差異,僅以這次的搶購風潮來看,幾乎是很少發生在產險公司,所以,才會看到「台灣產物保險」對外的發言內容、商品停售的相關作業處理及其後續的審核和人員的調度,都顯得經驗不足而更加慌亂。
對此,疫情增溫再加上保單截止日期的不斷往前提,誘發出民眾更多不安的心情,很多民眾期待用少少的費用,換到補貼工作損失的優渥保障,所以,更是卯足全力透過各種管道來購買防疫保單,這張防疫保單除了「台灣產物保險」原本業務單位可以銷售外,主要是透過保經代公司的業務來賣,但是,民眾也搞不清楚這二者的差異之處,病急亂投醫的結果是只要能找人買到,把要保書交出去,就覺得已經購買成功,以至於,造成有些民眾因為業務單位的後台作業爆量,突然通知被棄單、被遺忘或者投保漏單的情況,乃甚至於在500之亂中也罕見看到才剛截止銷售,就發生業務人員被申訴的怪異現象。尤有進者,這段期間最讓保險銷售人員感概的是,過去提供資料給客戶,不是沒讀,便是已讀不回,客戶通常都是冷淡回應保險資訊,但是,這波卻也顛覆了客戶與業務人員的制式關係,反倒是客戶狂找業務人員,只要是能買到這張防疫神單,什麼樣的人際關係都用得上。
誠然,回到保險業務的本質上,所有從事保險的業務人員都須遵守<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規則中包括有資格的取得及登錄、招攬行為的正當性,以這次台灣產物保險所推出的防疫保單為例,已然衍生出不少違反規定的亂象,像是:單一保險公司或單一非「台灣產物保險」的產險公司業務,都摻一腳進來收單,業務推展的觸角,更是早已超過各公司所允許的範圍,乃甚至於有很多連產險證照都沒有的業務人員,同樣也都在銷售防疫保單;再則,因為民眾突然大量湧入購買,能收多少是多少,招攬行為中所規定的親見親簽以及資料填寫的正確性,都已經被忽略,電視上也看到很多民眾拿著全家的戶口名簿,由一個人代表到「台灣產物保險」公司排隊投保,要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是否確實存在?要保書上的簽名欄為又是否為本人所簽?信用卡授權書的授權資料已然是本人的簽名授權?這當中隱藏很多人心、制度的社會性亂象。
總之,500之亂只是暫時的結束,客戶、業務跟保險公司之亂,才正要上演,這是因為,台灣產物保險公司在龐大的業務量之下,如果無法即時核保,但疫情卻又突然升高的話,未來發生的理賠糾紛,勢必會很精彩。誠然,防疫保單只是疫情不安下的一根浮木,其實,新冠肺炎發生最為嚴重的狀況是失能或身故,民眾理應要回過來檢視自己基本的醫療保障,並且落實做好防疫的保護措施,這才是自保的上上之策。
好一個防疫神單的忙、盲、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