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場基隆輕軌蓋建與否的羅生門,背後所潛藏諸多的結構性意義,是有它通盤檢視與檢討的必要。

基本上,扣緊基隆輕軌大事紀的演進歷程,我們可以爬梳背後的不同斷點所在,這是因為從2017年3月總統宣布80億元引進Tram-Train系統,基隆輕軌系統納入前瞻計畫;2019年4月行政院核定可行性報告,確定使用標準軌,Tram-Train系統正式宣告出局;2020年6月台北市與基隆市達成共識,基隆輕軌台北端延伸至南港站,7月因八堵與基隆間的路廊只能容納一種列車,台鐵火車確定不能進入基隆基隆站,9月市長表示基隆市區需要鐵路入站,並且也是市長說了算,以及10月基隆輕軌擬改為基隆捷運,在汐科站銜接民生汐止線以讓三線共構,交通部也藉此召開北北基的平台會議,就此而言,3年多下來的前置作業,除了是讓輕軌還只聞樓梯般的未見實際作為,這何嘗不是再一次地彰顯出來『民粹政治』底下的大內宣聲量,這才是『軌道政治』的王道所在。

事實上,上述的大事紀,也點明出來軌道一事,實則是有其深邃複雜的盤根糾結,比如:從基隆市、台北市到新北市的跨域整合;從Tram-Train系統到標準軌;以及從只能有一種列車行駛的排他情況到改為捷運的相融共構,如此一來,顯現出來的是茲事體大的重大工程,豈能淪落為某種的工程技術或是某些的人治思維,藉此成為一種『遂意政治』的風向球;連帶地,跳脫於軌道或市長之「個人」,那麼,相與對應之「制度」與「環境」的探究考察,這會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畢竟,即使是嫁接在民粹的『代議政治』,常在我心的卻是以如何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為其施政的鵠的所在,如此一來,進不了基隆站的台鐵及其所引發的民怨反彈,自然是見風轉舵的必要性權變,至於,超前部署的下一場選舉,也讓已然是多所疑義的輕軌蓋建,一舉地提升至更高規格的都會捷運系統,從而達到雨露均霑的共贏假相。

遑論於更為基本的提問,乃是:從台鐵道輕軌抑或是捷運,究竟蓋建的用意是要解決或滿足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讓問題紓解到什麼程度?而即使問題獲致某種的解套,又會衍生出來那些預期或非預期的發展後果(intended & unintended consequences),特別是有無包括人口、地理、產業、景觀等總體環境,思謀如何得以實現『樂業安居』的生活圖像,遠地不說,如何讓人才不外流於來回的奔波和舟車的勞頓?如何去正視此一不兼具規模經濟的基隆一市及其可能的侷限性發展格局?就此而言,癥結點就不全然是在於台鐵、輕軌或捷運等不同屬性的大眾載具,而是山城如基隆市,如何得以找到轉化蛻變的的結構性解套,那麼,從北北基的平台會議到北部區域治理抑或是國土發展規劃的高層次議題,這才是基隆市得以能夠蛻變的破口與生機所在。

總之,從基隆市長選舉的「輕軌」到轉換舞台耳聞的「捷運」,多少是有昨非今日的錯愕之處,換言之,今日的「捷運」映照於當初的「輕軌」,要不是未能落實應有的需求評估,便是如何擺置在格局更大的治理藍圖,藉此找出從基隆到台灣社會的可能轉化出口。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