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從前,有一個名為「熱島國」的小國,這個國家四面環海,氣候溫暖,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氣溫越來越高,炎熱的夏季變得漫長且難熬,尤其是在近幾年,熱浪一波接一波,國內的高溫天數已經多到令人無法忽視,甚至於連夜晚也不再涼爽,這也讓熱島國的人民,開始感到不安,尤其是那些在烈日下工作的基層勞工,他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正受到極大的威脅。
一天,熱島國的議會中,一位名叫『明智』的議員提出了一個建議:「我們應該制定一項新的法律,將高溫天氣列為災害性天氣,並且在特定高溫條件下給予勞工放假,這樣才能保障他們的健康與安全。」,『明智』的提案引起了熱烈討論,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
贊成者認為:「這是保護勞工權益的重要一步!看看我們的鄰國,他們早已開始實施類似政策,我們不能落後於人!」,反對者則是聲稱:「這樣做會影響到經濟運作,企業可能無法承受勞動力減少的壓力!」
議會中爭論不休,但是,熱島國的氣溫卻不會因為爭論而降溫,根據氣象局的數據,過去一年國內的高溫天數已經達到63天,比十年前幾乎翻了一倍,衛生福利部的統計也指出,因高溫導致的健康問題呈現爆炸性增長,許多勞工因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而中暑、脫水,乃甚至於有些人因此而失去性命。
然而,在這場辯論中,一些關鍵問題被忽視了,首先,高溫的標準該如何界定?是以35度還是更高的溫度作為門檻?其次,政策如何落實?企業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和意願來配合?更重要的是,高溫假是否會進一步擴大社會的不平等?弱勢勞工是否能真正享受到這項權益?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一位名叫『思辨』的學者站了出來,他說:「我們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而要深入探討背後的結構性問題,高溫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暖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這些問題不僅是氣候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項法律,而是一整套應對策略。」
『思辨』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要修訂相關法律,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範疇,並制定清晰明確的高溫假標準;第二,要建立健康監測系統,及時掌握勞工在高溫下的健康狀況;第三,要推動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例如提供充足的防護措施和休息空間;第四,要加強對勞工的教育和培訓,提高他們應對高溫的能力;以及第五,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給受高溫影響的勞工提供經濟支持。
然而,『思辨』也指出:「即使我們實施了這些對策,也不能忽視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挑戰,例如,高溫假可能導致某些行業的人力短缺,企業可能會試圖逃避責任,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到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平等問題。如果我們不正視這些結構性限制,高溫假政策可能反而會加劇社會的不公平。」
最終,熱島國的議會通過了修訂版的法律,但『明智』和『思辨』都知道,法律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確切落實,以及如何在未來應對更加嚴峻的氣候變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高溫假不僅僅是一項政策提案,更是一場關乎到公平、正義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刻辯論,在面對極端氣候挑戰時,我們需要的就不僅是短期的解決方案,更是需要長遠的視野和全面的行動,畢竟,在這個越來越炎熱的高溫世界裡,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熱浪」下的受害者。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11.03:「逾35°C天數全年超過70天,立委提案放『高溫假』」)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