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全球暖化的持續加劇,極端氣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愈發明顯,臺灣作為亞熱帶地區的一員,近年來高溫天數的增多,已成為一項的不爭事實,像是去年(2024年)高溫天數高達63天,較2023年幾乎是翻倍增加,尤其是伴隨著熱傷害病例的顯著增多,對此,立委提案修訂〈氣象法〉,研擬要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並制定高溫假標準,此舉表面上看似順應國際趨勢,旨在保障勞工健康與安全,然而,這一提案的可行性及其潛在性影響,仍需深入探討。

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的統計顯示,2024年臺灣的高溫天數已經超過2個月,而達到有63天之譜,幾乎是2023年的兩倍,衛福部的調查更是指出,熱傷害人數在2024年達到1,204人,比2021年增加了近三倍,此一系列的經驗數據清楚表述,極端高溫對於民眾生活及勞動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小覷,僅以建築工人、外送員等戶外工作者為例,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這一群藍領勞工,不僅會面臨到中暑、脫水等健康風險,也可能會因為體能的下降,而導致工作效率降低甚至發生安全事故,除此之外,從國際經驗來看,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已將高溫列入職業健康風險管理的評估範疇,例如,日本制定了高溫警報系統,並鼓勵企業採取防護措施,臺灣社會若能借鏡相關經驗,或許有助於提升對高溫風險的應對能力,然而,臺灣的社會結構和勞動市場特性,使得落實此類的高溫假政策,可能要面臨到不同的挑戰。

至於,高溫天數之所增加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全球暖化和加速城市化這兩大主因,一方面,根據氣候變遷的科學研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增加,成為全球氣溫上升的主要因素,再則,臺灣的城市化進程同樣加劇了熱島效應,使得城市中心的氣溫比周邊地區更高,這些的交織因素共同導致高溫事件的頻繁發生;此外,從勞動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勞動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使得基層勞工必須在高溫環境下的健康風險,已經是明顯上升,許多低端勞工在高溫條件下工作,缺乏必要的防護措施,這不僅影響到藍領階級勞工的勞動風險,也會降低整體的勞動生產力。

職是之故,為了有效應對高溫所帶來的挑戰,政府應該採取以下幾項對策,像是:(一)法律框架修訂: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的法律框架內,並且制定具體明確的高溫假標準,藉此保障勞工在高溫下的健康與安全;(二)健康監測:建立有效的健康監測系統,及時掌握高溫對於勞工健康的戕害影響,並且提供必要的醫療支援;(三)健康偵測與教育:加強對於勞工的健康教育,提高他們對高溫危害的認知教育,並教導應對高溫的辨識與技巧;(四)企業責任強化:鼓勵企業制定高溫應對計劃,為員工提供必要的防護措施,如提供充足的水源、休息空間等;(五)社會保障體系建置: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因為高溫而受影響的勞工,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以及(六)城市規劃與環境改善:通過綠化城市、增加透水性地面等方式減少熱島效應,同時,積極地推動節能減碳政策,以長期減緩全球暖化趨勢。

誠然,高溫假提案的提出,乃是對漁、勞工權益的社會性重視,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像是:

(一)首先,要如何確定高溫的標準,以及如何有效地執行這些標準,這會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畢竟,從不同行業到不同區域的高溫條件差異甚大,如何確保政策公平適用,會是一大挑戰;

(二)其次,企業的配合程度不足,也會影響讓高溫假政策的執行成效,大打折扣,換言之,如何進行從消耗品到人力投資的勞動力觀念翻轉,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三)再則,從結構性限制的角度來看,臺灣的勞動市場依舊存在不平等的剝削現象,低收入勞工的權益往往被忽視,因此,在推動高溫假政策時,必須考慮到社會公正問題,以此觀之,特定高溫條件底下的高溫假,不僅讓勞工有獲得的休假權利,也能夠提升勞工的生活質量,並有助於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但是,此一政策的實施,更需具體考慮到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結構性差異,否則,高溫假反而可能會成為另一場社會不公的延伸,遠地不說,可能會因為擔心失去工作而選擇繼續冒險工作,致使高溫假政策淪為某種的形式主義。

總之,在面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問題時,提案放高溫假是對勞工權益的重要保障,透過法律的修訂、健康監測、教育培訓及企業責任的強化,可以更從容應對高溫熱天所帶來的環境挑戰,同時,在全球暖化持續惡化的大背景下,臺灣更應積極參與國際氣候治理行動,為減緩氣候變遷貢獻力量。誠然,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如何有效管理高溫假議題,勢必會是熱島效應如臺灣地區,所必須要面對的一項重要變遷課題。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11.03:「逾35°C天數全年超過70天,立委提案放『高溫假』」)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