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社會工作學分班兼任講師)

 

雖然是已進入立秋之際,天氣卻仍與高溫的盛夏般沒兩樣,有此殊勝機緣密集式的參與了三場社工暑期實習成果發表會,初生之犢的實習生,其心情也和天氣一樣的高亢,實習的實戰經驗對於每一位實習生來說,都帶來不一樣的學習與成長,過來人如我,也有著不同的認識與體悟,尤其是針對於社工人才培訓一事,值得更進一步的思索與探究。

首先,我國社會工作人員的養成包含學術理論的學科以及現場實習的術科,除了體制內相關科系的科班社工外,還有學士後學分班社工的雙軌制,實習單位則有政府部門與私人機構,實習內容涵蓋有個案工作、團體工作與社區工作之直接服務及社會工作管理與社會福利行政之間接服務,實際上,無論是直接服務或是間接服務,所謂社會工作是一種協助服務使用者,滿足其食、衣、住、行、育、醫之基本需求以及其生、死、老、殘、傷、疾等風險規避之一種助人工作,對此,體制內相關科系的科班社工其年僅二十歲的生命歷程,有如白紙般的單純,又該如何陪伴服務使用者以一起面對不堪的生命事件與生命故事,和一同走過滄桑的生命歷程,因此,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訓,就不僅僅只是在於態度、技術與知識所建構的知能養成,理應還須具備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與成熟的人格特質,也就是說,除了生理年齡的成熟外,也同時要兼較有社會歷練的增長。

再則,因應於政府政策對於「區域型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的推動,實習生們著實見識到了不同區域間社區工作所面對的人口環境、文化環境、地理環境、產業環境與景觀環境之特色與要素,實習過程中共同面臨到的困境,這除了個案撰寫的專業技巧外,語言障礙又豈止是只有與長輩難以溝通的閩南語,多元文化家庭的新住民會更是一個難題,的確是需要仰賴通譯志工,然而,所謂的新住民也不盡然都是低端人口或是弱勢族群,只要是跨國婚姻都會是具備新住民的身分,也會是家訪的對象,此一情境顛覆了課堂上對新住民服務方案的認識。

與此同時,「區域型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乃是為落實總統「強化社會安全網」宣示,建構以社區為單位,家庭為中心的老幼照顧體系,給予家庭更多照顧量能與能量,強化落實區域福利與在地服務之願景,提升整體社會福利服務輸送效率,對此,僅以暑期兩個月的時間密集實習是不夠的,這是因為:家庭社會工作的方案其對象別與議題別是最多元且複雜的,再加上對於社區的資源盤點、整合、開發與連結,這也是需要時間去認識與蹲點的。誠然,社會工作是一種職業,也可以是一種志業,若是單從職業訓練的角度而言,似乎也會欠缺了那一份人群服務的溫度與厚度,從體制內相關科系的科班社工畢業後所具備之「系認定」資格,或是修完社工學分的學士後社工員,便是合格社工員,只不過,所謂的身分資格符合,是否也代表著適任與否。

對此,回應於科班社工大量的流失以及修完社工學分後仍未從事社會工作一職,是否也說明了我們的文化主義對於生涯規劃欠缺了生涯輔導、職涯探索與工作價值觀的養成,就此而言,反觀於實習成發現場,就宛若是人才招募博覽會的現況,實習單位求才若渴,不禁讓人對這群準社工員有所擔憂,這是因為,公部門方案以及不算低的薪資福利都會是誘因,只不過,實習生如這群新生世代,您們準備好了嗎?

最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養成,從走出教室的學術理論的學習到現場實務的實習歷程中,窺見到自己所學專業的不足,把握住有限時間繼續學習以及最後一哩的職前見習,貫徹「勤(自律以對)-精(扎根學習)-進(蛻變成長)」的學習原則,猶如,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所強調的隨時隨地檢核自己,以及持續不斷的改善以精益求精,從最表淺的反應層級到學習內化層級以及轉化的行為改變,以迄於到最後的成長蛻變學習績效管理,藉此完備自己有等待風起的專業知能,如此一來,才能展翅高飛以讓夢想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