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報載基隆市政府因應於組織陳舊、臃腫龐大,所造成人力的不經濟、不效益,再加上市民使用網路頻率非常高,而預定要將原有7處戶政所將整併為3處,2處地政所也會整併為1處,稅捐處2處分局與總局整併,此一舉措遭到民眾反映將會造成辦理戶政、地政及稅務等相關業務的不方便。誠然,因應於科技生活化的時代變遷,該項縮編單位的策進作為,所引發的民意反彈,自是值得深入討論。
首先,基隆市全市人口數早已呈現負成長的縮減現象,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有369,475人,全市總面積132.7589平方公里,其地理位置位於臺灣東北部,全市共劃為仁愛區、中正區、信義區、中山區、安樂區、七堵區、暖暖區等七個行政區,向下再細分為157里與3,320鄰(2017年10月止),因此,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而丘陵之間又有不少河流貫穿其中,市街聚落不僅沿河而建,住宅區大多位於丘陵地上,更有隨處可見的橋樑及隧道設施,如此一來,導致基隆一市呈現擁擠的都市景觀,這對於基隆山城的擴張,自然是造成很大的發展阻礙。冀此,一個老機器如何面對結構性的限制,從而回應劇烈的社會變遷和相關的衝擊影響,那麼,市政府各單位的組織運作更有效率,並且進行有效的人力配置和市政改革,是有具體回應「基地昌隆」的積極意涵。
對此,從臨櫃辦理到上網申辦所衍生來的行政縮編和人事精簡,這使得扣緊『人流』、『金流』、『物流』以及『雲端資訊流』的基本提問,便在於「法治」範疇的行政科層組織,要如何得以穩健運作,藉此避免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陷入「人治」範疇的制度改革失靈,從而拓展出更多資源的開發、結合與運用;連帶地,從人力資源管理、需求評估管理、服務績效管理以及雲端資訊管理而來的基礎建置工程,那麼,現行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從正職到約聘僱,從公部門到私部門,從自行辦理到方案委外,在在都有回歸到如何善用行政資源有效整合的目標管理,藉此達到科層官僚組織應該要展現的服務績效。
最後,磁吸效應已經是造成基隆一市成為臺北與新北都會區重要的衛星都市,遠地不說,日昨的丹娜絲颱風來襲,基隆市府便表示北北基乃是共同生活圈,會有橫向的聯繫,進行相關討論後,以採取三個縣市同步的一致性決定,藉此突破過去縣市政府各自為政的穀倉效應。總之,從資源整合的行政改革切入,自然是樂於見到基隆市政府的覺醒作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