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在一項名為「106年老人人權研討會」裡,學者提出理想老本應該是新臺幣1,450萬元到1,750萬元之間,而一般生活所需的基礎老本則是只需要新臺幣528萬元,因此,建議民眾可在理想老本與基礎老本之間找到平衡大概1,000萬左右的養老金。

基本上,關乎到「要存多少錢養老才夠用?」的命題思索,理應是一項整全多層的論述探究,畢竟,諸如通貨膨脹、身子退化或是家庭脆弱等等干擾變數,這使得即使平均只需要新臺幣1,000萬元的養老金,終究還是要有包括樂觀的低估、持平的保守以及悲觀的高估等等經濟不安全的規避機制設計,誠然,訴諸於「想要幾歲退休?退休時有多少錢可供使用?屆時多少人會一起享用該筆的資財?而一旦該筆養老金不夠花用時,又有多少人可以填補錢坑的缺口?」的人性想像,那麼,因應於老化所衍生出來的各項人身需求,理當就要有糾結涵蓋金流、人流、物流和資訊流的通盤性關照,就此而言,凡事的能與不能,又豈止是錢財的多寡或有無,而是一項從從理想老本到實際老本;從基本開銷到額外支出;從老本到老身、老伴、老窩、老友到老趣;從健康促進到社會參與;從平均壽命到健康餘命;從需求滿足到風險規避;從上下移動到左右走動;從存在性孤獨到孤獨性存在;從家有一老到必有一倒;從代間同堂到獨老獨留以迄於機構養護;從老化到退化與惡化;從老人疾病化到老人孤獨化、斗室化、床榻化與貧窮化;從所得維持的經濟安全到多面向的身心維護;從所得替代政策到健康維護政策、居家住宅政策、社會參與政策與安寧療護政策;從以房養老到老者適其屋;以迄於從老人福利到家庭穩健運作的照顧藍圖等等的分殊思辯。

准此,相迎於台灣一地馬上要接踵到來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那麼,鋪天蓋地而來的就不單單只是限縮在養老金的狹隘範疇,更何況從新臺幣528萬元到1,000萬或是1,450萬元與1,750萬元之間的養老金額落差,這已然是超出大多數人所可以肩負的經濟安全防衛能力,就此而言,之於向前與遞延而來的延伸性思考,理當是一項包括所得替代、經濟安全、就業安全、教育安全、健康安全、居住安全及其社會安全的整體性規劃,即使是範定在養老金一事上,要如何讓本人之於家人的「世代移轉」能夠緊密地鑲箝在本人之於本人的「個人移轉」以及本人之於外人的「社會移轉」,那麼,無論是養兒防老的傳統認知基模抑或是嚴肅看待少子女化的家庭支撐能力式微和結構性變遷所招致安居與樂業的不確定或不安全感,顯然,對於老化的各項應變措施,均有它從解構到新構與重構的必要性,遠地不說,像是(1)『和女兒女婿同住?』、(2)『提早入住長照機構?』或是(3)『兩老廝守於最後一刻的夫婦家庭』等等的居住安排選項裡,其所要被突顯的就不只是侷限在可支配所得的養老金額,而是家庭組成、結構、內涵與功能的重要變遷,業已悄然地衝擊到對於向晚黃昏旅程上的不同規劃,以至於需要去拆解「養老金-金-養老」背後所存在社會認知的失調與迷思。

總之,關乎到究竟需要多少的養老金才夠用一事,既是經濟不安全的警訊,也是現在的妳我要如何持盈保泰的警示,換言之,改變是需要從現在就立馬開始,以此觀之,不同世代的危機意識或風險規避設計,這反而才是一項待解的社會變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