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于盛
(中國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根據報導,尼莎颱風吹倒花蓮和平電廠電塔,導致減少了130萬瓩電力無法外送輸電,如此一來,相當於失去了4%的備轉容量率(100%*備用容量/尖峰負載),而讓大台北地區有面臨限電危機之虞,連帶地,面對和平電廠約需兩周的修復時間,行政院為了節約用電,希望未來兩周公家機關的中午時段不開冷氣,改以電扇代替,藉此帶頭降低尖峰時刻的用電量,冀此,一葉知秋,對當前面對的能源議題,當有進一步延伸的探討空間。

誠然,於此天災的當下,由政府機關率起頭以共體時艱,確實難能可貴,然而,要考慮的應該不只是辦公人員,還有洽公民眾的舒適性,再則,某些政府機關的建築結構設計,是密閉式的,若是只開啟送風模式,在溫度30幾度的封閉空間裡,不僅只有舒適度問題,還有健康議題要加以考慮,至於,中午時段若沒辦法好好休息,是否會影響下午的工作效率,也是值得重視,最後,如行政院所建議的改用電風扇,是否每個單位都備有那麼多的電風扇可供支應,更是一個難題。

事實上,自2003年以後就未曾有過限電措施,然限電危機不但是民眾揮之不去的夢靨,也是企業投資很重要考慮的因素,從官方統計的數字顯示,2003年總購電量是1,738億度,而到2016年約達2,260億度,淨增加了30%,對此,我們詳細檢視成長的部分,大抵係以燃氣、燃煤為主,而一般所稱的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水力、等)還是非常有限,直到2016年底,以較成熟的風力、太陽能的總發購電量只有30萬瓩,還不到平均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的20%,而核電退役從2018年開始到2025年全部退役,倘若排除其他的節能措施,等於是要成長17倍之多,才能完全承擔核電的總發電量,這確實有它挑戰的困難所在。

檢視立法院已部分通過的前瞻計畫,於綠能上編列了243億,只占總經費8,825億的2.8%,就從預算投入的角度來看,是具有相當的挑戰,就以其最大宗的太陽能而言,2018要完成25萬瓩裝置容量,但是,在2025年卻是要完成200萬瓩,幾乎是10倍的大躍進成長,著實有其一定的難度;再則,太陽能發電成本是傳統發電的3-4倍,這個數字的確逐年都在下降,但是,這麼大的差距要拉近,是需要相當長的時日,這是否也意味著即使能夠達到該項的計畫目標,電價大幅上漲也是不可避免的,屆時,整體生產成本提高所引起的競爭力下滑與通貨膨脹,將會是一項更為棘手的發展課題。

當此,減少了130萬瓩的供電,備轉容量馬上降至2%,讓限電準備燈號亮起,而其措施是傾全國之力來因應,但是,更重要的難關乃是從明年底開始,平均不到兩年就需依法關掉一座核電廠,屆時,勢必更將地捉襟見肘,然而,穩定且便宜的水與電供應,會是製造業投資者的重要考慮因素,在此鴻海與台塑相繼宣布赴美投資之際,當政者應該要能提出更具體與明確保證,方可防止後續『商人無祖國』的骨牌效應。

總之,尼莎颱風吹倒了電塔,也吹出了備轉容量不足的問題,更延伸到未來7年內陸續會關閉等同4座和平電廠容量的核電問題,誠然,再生能源絕對是值得期待的,但是,值得加以擔心的乃是,短短的幾年內,即使在經濟不再續增成長以及大型產業不再設廠於台灣的情況下,我們的行政、技術與產業效率,真的會讓再生能源長出4倍出來,藉此因應即將關閉514萬瓩的核電廠?

再則,政府又要如何因應高電價所引發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這已經不只是當前執政者更是接下來不同的世代執政者,所要面對的嚴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