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根據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WEF)提出的全球競爭力指數表示,臺灣人才外流頗為嚴重,連二年在亞太7國中敬陪末座,遠遠低於鄰近的香港、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及泰國,因此,建議臺灣政府宜放寬外籍人士的來台限制;再則,依據調查2016年臺灣赴海外工作的專業人士業已高達72.4萬人,相形之下到臺灣工作的外國人則是不到3萬名,這亦顯現出目前臺灣人才的供給情形,不僅是外流,更是嚴重逆差七十萬。冀此,執政當局希望藉由推動訂立「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草案」,以創設出所謂「外國特定專業人才來台申請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入國許可證」4合1的「就業金卡」,並且搭配租稅減免等利多措施,來協助產業界引進外國的專業優秀人才。

基本上,過去的勞動主管機關在其外籍人才的留用上總是多所掣肘,而被批評過於主觀的認定「多一個外籍勞工,本國人就少一個工作機會」,以及出現過度保護與嚴重排外等等的落伍觀念,事實上,不論是近距離城鄉的地區之別抑或是遠距離國界的區域之隔,對於願意離鄉背井到他鄉異國就業工作的主要誘因,不外乎是求得最起碼的合理薪資待遇以及友善優質的工作環境,但是,精算之下臺灣的個人所得稅率高達47%(加計健保費),已然是位居全球最高,而工作簽證申請程序極為複雜、外僑證持有者無法與身分證持有者享受相同服務等的不合理限制以及國內生活環境不夠國際化,致使外籍專業人才子弟在台就學的生活便利性欠佳,這些都是難以延攬外國專業人才的可能因素所在。

誠然,在全球化布局的經濟體制下,專業人才已然是跨域的無國界通用,面對臺灣人口老化與勞動人口逐年減少之際,執政當局立法並且祭出多項租稅優惠,藉以延攬國外專業優秀人才,就其整體的發展政策而言,儼然僅是在於滿足眼前產業界專業人才的供需失衡現象,這對於臺灣整體的就業環境和生活條件,已經都連自己本國人才都留不住的客觀窘境來說,又有那些優勢利基去延攬外國的專業人才?

除此之外,除了建立友善就業環境以提昇就業率以及降低人才外流與同時吸引更多國外專業人才在台就業外,對於當前臺灣社會所面臨到人口赤字與勞動人口減少的相互影響,執政當局理當是要更為深層以串聯其間的相關問題,這是因為:限縮於民俗與民德的傳統觀念底下,求學與就業的「教-訓-考-用-推」,娶妻生子的「婚-生-教-養-衛」都是人生必經之路,然而,國家機器又是以什麼樣的視野與策略,來為人民鋪陳這條的必經之路,特別是應然的政策藍圖及其實然的制度措施,兩者之間的落差,又該如何有其衡平的和合關係?

總之,從協助青年就業與貸款購屋及婚姻稅率優惠等等層面著手,以促進適婚年齡族群在經濟安全保障的生活環境底下,樂婚、願生和能養藉以同時解決人才外流的產業界問題和少子女化的人口結構問題,進而預防成為日後的終生單身寄生族,不至於進一步成為國家未來的社會安全負擔,這乃為執政當局須加以深思的變遷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