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瑀綸
(中國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國內拜拜燒香、燒金紙的佛道教傳統行之有年,但是,隨著使用國外低價促銷的劣質香流竄全台,造成全台入冬後空汙嚴重,鄰近香火鼎盛的宮廟的居住區更是常測出PM2.5嚴重超標,而長年待在宮廟的廟方志工得到肺腺癌等呼吸道疾病的負面新聞時有所聞,於是乎,環保署在2016年年末邀集艋舺龍山寺、北港朝天宮和彰化南瑤宮等宮廟,代表簽署「減燒」承諾,對此,環保署長表示,明年五成的宮廟要一起推動,後年則是全台宮廟都要參與,藉以邁入與環保共存的新篇章。

台北行天宮首度打破傳統,秉持建廟初衷,一開始就不主張燒紙錢,而後則是減少大香爐,廟內也不賣貢品和香,並且2014年之際,達成全面禁香,雖然一開始是遭到部分民眾質疑,且嚴重影響附近攤商生計,但是,至今不僅香客人數從未減少,反之歷經陣痛時期後的改革,成果效益驚人!原來市面上的線香多為國外劣質物混充,燃燒容易產生致癌的化學物質,低價搶市的手法,更是戕傷國內依循古法製香的優良傳統產業;每逢重要宗教節日,信徒總喜歡奉上多含防腐劑的餅乾糕點,因為,這不利廟方捐獻給弱勢團體,只能大量丟棄,糟踏食物,這些問題在廟方宣導以個人德性的道德馨香取代線香,「心誠意正,心好就香」、「不備貢品,用手敬拜,用心敬神」後,都獲得心靈的解放。

關於不燒香、不備貢品的理念,知名佛教團體如法鼓山、佛光山早已宣導多年,唯南部較傳統的道教宮廟,民眾多認為「香火多,拜神才靈」,「不進香,怎麼搶頭香?」等民俗信仰,加之偏遠宮廟香客不多,必須依靠廟方的金紙賺取財源和香油錢,因此,比較會遭到信眾與廟方的反對,就此而言,面對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政府如要推動環保政策以減低空汙,恐怕非得循序漸進,先從減量開始,輔以「以功代金、以米代金」的新理念勸導,讓民眾慢慢接受即使不拿香參拜,也能得到神明保祐的環保理念。 誠然,「有燒香,有保庇」的傳統思想為何難以撼動?台灣大眾每年都在燒香祈福,但是,天災人禍的各項事件似乎從未減少,究竟我們是在祈福?肇禍?還是讓信仰多了環保觀念,是否神明也比較樂於眷顧?也許這樣錯誤的信仰方式,才是人們愈拜愈不靈的原因。

「福」本身是個會意字,代表人們將當時最珍貴的東西(酒),祭祀神佛而祈得福報的意思,放在於現今時空,即是將自身奉獻出去,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地去幫助社會,從奉獻感中得到滿足,福報也自然會有所降臨,這是因為幫助人而得到的滿足感,本身就是一種福報,助人為快樂之本。反觀,台灣人比較多的卻是,好人壞人都求神,燒金紙、打金牌地酬神,希望藉此換來神明的眷顧以滿足自己的利益,向神佛索取福報,甚至被一些附佛外道拐去,想方設法地去傷害別人,在因果報應下,祈求到的往往不是福報,而是禍報!如果台灣人能真正知曉因果報應的嚴重性,時時負起身為社會群體的責任,多優先考量公共利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信一步到位的環保信仰,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