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正當<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修正法案通過之際,固然是讓家戶內有65歲以上的老人,多了一道的安全防護保障,但是,墬樓與跳樓的一字之別以及蓄意與非蓄意一線之隔,就不單單只是法案修訂與否的問題,而是攸關到一條或多條的人命及家庭的幸福,這也就是從個體層次的諸多難題和問題,所加總而來的集體議題,這是因為:當防墬措施是因地制宜和有所權變的『得』,而非是強制規定與非做不可之『應』,突顯了近年來都市會區都更案件中不乏因為釘子戶或是彼此利益糾葛不清而讓都更進度窒礙難行;再則,以個體戶方便上下樓層的電梯設備或外掛式的無障礙通用設計為例,除了安全問題與受空間限制外,其裝置費用與後續維護費用更是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的。冀此,在「得」與「應」的背後便是家戶仍舊逃脫不掉『家屋』是私有財的傳統觀念。

也許正因為秋天是較讓人多愁善感的季節,就在十一月的第一周內從社會新聞中得知多起意外或非意外,預期或非預期的墬樓事件在台灣全台發生,分別是:(一)新北市板橋館前東路某住宅大樓2日清晨傳出墜樓案,死者是就讀建國中學高三的謝姓學生,死者父親在大陸工作,據了解,謝男臉書曾留有「轉眼走到人生最終章」的字句;(二)新北市鶯歌區一處民宅3日晚間6時許驚傳一名年約20多歲的女子墜樓!因不明原因墜樓受傷,全身多處骨折,目前已經緊急送醫,命危搶救中;(三)台北市消防局勤務中心4日下午5點3分獲報,在萬華區中華路、愛國西路口的知名飯店,有一名女子準備跳樓,警消趕到時女子已經墜樓當場無呼吸心跳;(四)台中市草悟道旁一棟大樓,7日上午10時許發生一名年約30歲的大陸籍配偶跟6個月大男嬰,從住宅頂樓35樓墜落至32樓露台墜樓意外。家屬透露,女子疑似有產後憂鬱,丈夫則留在對岸工作,放假才會返台;以及(五)台北市萬華區萬大路344巷8日上午9時一名女子疑似從16樓墜落,生命跡象微弱。

對此,樓層家戶之內的安全維護是沒有年齡別之差,樓層外的人參危險更是沒有高度之別,從社會變遷的經濟議題到人口結構改變的家庭組成型態不同,不論是自我實現追求理想、工作壓力大、情關難過抑或是成長中的孩子不再是父母圍繞在身邊噓寒問暖而是一個家庭分隔兩岸,以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修正法案所關切的老人防墬樓事件,其所衍生出來問題就並不盡然完全只是居住模式硬體結構所致,而是應該針對心靈層次的脆弱,以提供專業諮商輔導的適時介入以及在家人、他人抑或是外人多一雙關懷的雙眼和溫馨的陪伴底下,減少不幸事件的再發生。

是故,因應工業主義的發展邏輯,扣緊高齡少子女化,婦女就業率的提昇,家庭結構型態的改變以及疾病型態慢性化的趨勢,種種社會進化與世代變遷所帶來的家庭照顧功能日漸式微,衍生出來家庭各項人身照顧需求的增加,國家機器在社會福利服務的創新模式中,從支持性、補充性的「家事服務」到「家事服務產業」所擴展出來的「家庭照顧服務體系」,便有它建制化設計的迫切、正當性。這是因為:「家庭照顧服務體系」的本身正是一項跨領域、跨專業、跨部門以及跨層級的機制規劃,藉此相應於不同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整合與支持系統的多樣家庭照顧需求,主要涉及到的服務內涵包括有保母托育服務、課後照顧服務、家事管理服務、居家照顧服務、心衛輔導服務等等不同需求的家事服務項目,以讓「在家生活」獲得服務網絡的支持,從而達到對於家庭之有效維繫與穩健運作的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