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美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台灣一地在1993年已進入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係指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數的7%),預計2018年會進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係指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數14%),甚至於會在2025年之際邁向所謂的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係指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數20%),也就是說,到時候每五個人就會有一名是高齡的老人,相較於其它先進國家的人口結構,台灣短短七年間期就進入這最為關鍵的老化階段,老化速度之快堪稱為全世界的第一。

根據內政部2016年1至4月的人口統計,全台高達15縣市(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澎湖縣、基隆市、金門縣)65歳以上的人口超過於支撐台灣未來的14歲以下人口,亦即,這是一個過「重陽節」的人口相較於過「兒童節」人口還要多的社會,如此一來,完全顛覆傳統舊思惟並且將要面臨嚴峻的新挑戰,冀此,面對不久的將來就要進入的超高齡社會,我們正站在準備的轉折點,而需要有不同的思維論述。

對此,如何讓這個不斷擴增的高齡人口族群,使其得以老有所用從而發揮「積極生活」(Active Living)的揮灑人生?准此,扣緊從生理、心理、家庭、文化、社會、經濟、財政、醫學、教育等諸多的生活範疇,以及相對應於高齡族群之身心照護、社交關係、理財規劃、健康諮詢、醫療保險、就業形態、長照服務、老年教育、社會福利、健保支出、退休年金、社會住宅、安養機構、友善社區等眾多的生活需求,在在突顯嚴肅面對的必然和迫切性,特別是要如何讓高齡長者能夠達到「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eing)的核心目標,也就是,老有所養、所為、所醫、所樂的人生願景。

根據Akiyama博士經過25年來不間斷的研究與調查,得出結論:無論男或女,70歲過後,自主能力都會呈現漸漸下滑的趨勢,而這項結論也讓Akiyama博士堅信,國家機器更應肩負起關鍵性角色,以讓老人們的自主能力能夠持續更久和更長,從而讓他們在70歲之後,還是能獨立生活甚至於繼續從事生產,以此觀之,更重要的乃是:公共建設應該讓老人家們能夠「在地安養」(Age in place) ,這是因為倘若高齡者能夠在自己所熟悉的社區環境裡老化,就算是獨居或身心退化,生活品質也還能夠獲得一定的保障。

「人生百年」的作者吏考特與葛拉東指出,西方國家現在出生的寶寶們活到105歲的可能性大於50%,也就是說,他們如果想要存到足夠的退休金,將需要工作到80歲,乍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這還只是審慎樂觀的看法,這是因為:據統計2000年全球百歲人瑞約有18萬人,但是,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增加到約45萬人,預估2050年全球將達到320萬人,換言之,一旦活到百歲成為常態之際,那麼,人生的百齡藍圖勢必是要有新的規劃設計,畢竟。許多中年人原本預計工作到60歲退休或75歲過世,而未來卻是有可能要工作到75歲才退休以迄於90歲才會壽終正寢,連帶地,壽命延長的同時,卻少有人能夠在同一領域中消磨50年,且世代的更迭也使得之前所受的教育訓練漸漸不敷潮流所需,而未來的職場生涯規劃甚至於將會包含4到10多次的轉換跑道,以此觀之,許多在職場上拚搏的人將會隨時返校以學習新知,而非只是侷限於單一的專業領域,也就是說,跨領域學習、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認知作為,才能和社會趨勢、產業發展相互銜接而不至於被社會淘汰。

中年大叔無論是「能退早退」、「屆齡即退」抑或是「資遣逼退」,他們的健康情形普遍不會太差,目前的狀況至少可以維持十年或甚至二十年之久,對此,2014年,台灣的老人失能率僅有1.65%,也就是說逾八成的老人是健康且有生產力的,試想:如果真能活到百歲,那麼,65歲就退休了,未來35年要做什麼?因此,不退休時代已經來臨了!許多退休後的長者不應該被視為無用的非勞動力,而是要如何將自己累積幾十年的工作經驗以及人生歷練回饋社會,從而再度進入職場或高齡創業,以成為搶手的「高年級實習生」;再則,由於壽命延長及社會形態轉變,婦女們花5年至10年來教養孩子也不再會影響到女性的工作資歷,因為她們還有40多年的工作時間,特別是壽命延長及社會形態轉變,未來許多人都需要再婚、三婚、四婚,且祖父帶孫子甚至曾祖父帶曾孫的隔代教養情況會日漸普及,而休閒形態也會有不同的樣態,人們將需要花更多時間來運動健身、參與社交活動,使身體與腦袋維持良好狀態。

事實上,百齡世代來臨時,器官衰竭也並非是使人們失去生命的最後關鍵因素,這是因為:科技發達與生技及醫學進步已超乎我們的想像,比如一位年僅5歲的英國小女孩,出生時左手的五指發育不完全,她卻是在2014年10月成為了第一個在3D列印技術的幫助底下獲得「人工手」的孩子,顯然,3D的列印技術已經被應用到生產移植器官和器械等醫療領域,而耳鼻喉科和牙科在未來有望成為3D列印技術的最大使用領域;除此之外,嬰兒的包皮可用來做為纖維母細胞,以此為基底在人體外部培養出大片皮膚,用來治療燒燙傷病患或喪失眼瞼的人。匹茲堡康克迪雅大學研究人員也發展出一套感應器配備的衣服,可與臥病在床的親人身上的感應器連線,親人的身體功能完全反映在這套衣服的對應感應器上,又稱「心情備忘錄」(mood memos)。義大利神經學家卡納韋羅在中國成功為一隻猴子「換頭」,並計劃在2017年底為罹患脊髓肌肉萎縮症的俄羅斯電腦科學家史比利多諾夫 進行首次的「換人頭」手術,以將他的頭顱移植到另一身體上。

最後,日本社會用「大型垃圾」及「潮溼落葉」來形容退休在家的男性,這其中「大型垃圾」嘲諷退休男性就像壞掉的冰箱或損毀的沙發一樣,既不能冷藏食物(不酷),坐起來也很不舒服(不體貼),也因為龐大而無法當作一般垃圾來處理;「潮溼落葉」則是嘲諷退休男性枯槁而死氣沉沉,行動不便且躺著不動,這樣的晚年只能用淒涼不堪四個字來形容。總而言之,老化是生命的自然延續及動態歷程,這也是全球性的共通產物,更是一項全球性行動,對此,老應該要老得有尊嚴、老得有價值、老得有內涵、老得很優雅以及老得有盼望,畢竟,老化是人生必經之路,我們應該用接納、包容的態度來面對高齡社會,我們要如何帶領這個世界駛向老年的未來,端看我們如何關愛自己及自己珍視的人,老化應該是祝福而非是被譴責或咒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