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前情提要:
近日在臺中市的南屯區,日發生了一起引起廣泛關注的行人脫序事件,一對男女在未走斑馬線的情況下穿越馬路,遭到一輛計程車的接近,男子因為計程車未禮讓而情緒失控,除了對於司機進行辱罵外,並且試圖攔截其他車輛,此一舉措行為,引起諸多網友的熱議,許多人質疑行人是否因為行人帝王條款的存在而變得毫無忌憚的恣意妄為,乃甚至對於交通規則的遵守,產生了忽視或藐視的認知心態,事實上,該起事件也在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許多網友發表評論,批評行人的行為不當,並且要求交通主管機關加強對於行人不當或觸法行為的有效管制,如此一來,在這裡所突顯出來的就不僅只是反映行人與駕駛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顯露行人帝王條款在實施過程中的制度運作失靈情形。
………………………………………………………………………………
從前,有一座名為「交織城」的城市,城中有一條繁忙的街道,名為「永春大道」,這條大道上,車水馬龍,行人如織,象徵著城市的活力與繁華,然而,這座城市的居民,卻是常常因為交通問題而爭吵不休,特別是行人與車輛之間的矛盾,更是屢見不鮮。
在交織城中,行人被譽為「街道之王」,根據城中的法律規定,所有車輛在遇到行人時,都必須無條件的禮讓三分,否則將受到嚴厲的懲罰,這條法令原本是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卻逐漸引發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第一幕:一場街頭風波
某日清晨,永春大道上發生了一場小小的風波,阿勇和小玲這一對年輕的行人正準備穿越馬路,他們並未走在斑馬線上,而是選擇了一處空曠但未設標誌的路段,就在此時當下,一輛計程車緩緩駛來,司機老張看到他們時,因為剎車距離不足,而未能及時停下。
阿勇見狀怒火中燒,他猛敲計程車的引擎蓋,大聲斥責老張:“你怎麼開車的!我們是行人,你應該禮讓!”,老張一臉無奈,只能默默坐在駕駛座上,沒有回應,但是,阿勇並未就此罷休,他甚至跑到另一輛即將駛過的轎車前,試圖攔車表達不滿。這一幕被路人拍下,迅速引發了全城的熱議。
第二幕:初衷與現實的矛盾
交織城中的「行人帝王條款」最初誕生,是為了應對行人傷亡率居高不下的問題,當時的交通專家曾提出:“行人是道路上最脆弱的一環,他們需要得到最大的保護。”,這一理念深受市民認同,因此,法令得以迅速推行。
只是,隨著時間推移,部分行人開始濫用這項權利,他們不再遵守交通規則,不走斑馬線、隨意穿越馬路,甚至對車輛司機態度惡劣,一些司機則抱怨道:“我們已經盡力禮讓,但行人似乎忘了自己也有責任。”,於是,行人與車輛之間的緊張關係,愈演愈烈。
第三幕:認知社會學的視角分析
行人帝王條款乃是一種典型的人本交通政策,其核心理念在於保障弱勢群體,然而,當這種政策過度偏向某一方時,就可能導致社會資源的不平衡,尤其是行人過度的依賴法律保護,致使部分人忽略了自身應有的責任感。
認知社會學則是進一步指出,人們對於「權利」與「義務」的認知,往往存在偏差,特別是當行人被賦予「帝王」般的地位時,他們可能會因心理上的優越感,而忽視基本的交通規範,像是上述的阿勇般,他認為自己擁有絕對優先權的「特權效應」,進而,對計程車司機採取過激的情緒行為。
第四幕:權利與責任的再平衡
任何法律或政策都應該考慮其可能帶來的結構性不公平,在交織城中,行人帝王條款雖然提升了行人的安全感,但卻是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行人與司機之間的不信任,這不僅影響到城市的交通運作,也對於整體的社會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阿民教授曾提到:“真正的人本交通,不僅僅是保護行人,更重要的是讓所有道路使用者都能感受到公平與尊重。”
第五幕:智慧老人的提議
故事傳到城中的智慧老人——塔羅牌守護者「宮崎」先生耳中,他是一位飽受尊敬的學者,擅長從塔羅牌中汲取靈感,以解決棘手的社會問題,宮崎先生召集了城中的代表,包括行人、司機和交通專家,共同商討解決之道。
宮崎先生翻開塔羅牌,其中一張牌上畫著一座天秤,他說:“這張牌名為「平衡」,它提醒了我們,在追求權利時,不應忽視責任的重要性,只有當權利與責任達到平衡時,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和諧。”
於是,宮崎先生提出一系列的建議:
1.加強教育:透過宣導活動,提高市民對交通規則和禮讓文化的認知教育。
2.改善基礎設施:增設更多斑馬線和行人專用區,減少隨意穿越馬路情形。
3.修訂法令:在保障行人安全的同時,也應明確規範行人的責任,例如遵守交通信號或燈號。
4.建立溝通平台:讓行人與司機之間有更多對話機會,共同促進相互理解。
在宮崎先生的努力下,交織城開始了一場全面的交通改革,市民們逐漸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交通的一部分,都需要對於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負責,阿勇也在一次交通教育課程中反思自己的行為,並對老張道歉,承諾以後一定會遵守規則。
最終,交織城成為了一個人人禮讓、和諧共處的模範城市,而那張象徵平衡的塔羅牌,也就成為了市民心中的信念,那就是:「只有尊重、關懷、溝通、和諧、共融、安全,才能築起真正的人本交通」。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11.26:「寵出來的行人?計程車疑未禮讓,脫序男上演現實版GTA」)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