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加快的城市化進程,「行人帝王條款」的實施,產生了許多脫序、迷亂的社會問題,近期在臺中市發生的行人脫序事件,突顯了行人與駕駛之間的矛盾與衝突,這也讓復歸於『人本交通』的關懷意旨及其精進作為,實有通盤檢視之必要。
話說:近日在臺中市的南屯區,日發生了一起引起廣泛關注的行人脫序事件,一對男女在未走斑馬線的情況下穿越馬路,遭到一輛計程車的接近,男子因為計程車未禮讓而情緒失控,除了對於司機進行辱罵外,並且試圖攔截其他車輛,此一舉措行為,引起諸多網友的熱議,許多人質疑行人是否因為行人帝王條款的存在而變得毫無忌憚的恣意妄為,乃甚至對於交通規則的遵守,產生了忽視或藐視的認知心態,事實上,該起事件也在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許多網友發表評論,批評行人的行為不當,並且要求交通主管機關加強對於行人不當或觸法行為的有效管制,如此一來,在這裡所突顯出來的就不僅只是反映行人與駕駛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顯露行人帝王條款在實施過程中的制度運作失靈情形。
誠然,行人帝王條款的實施初衷,乃是為了優先保障行人路權及其人身安全,並藉此提升人本交通的價值,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卻是出現許多亂象,包括:
(一)首先,行人對於自身權益的過度依賴,甚或是無限上綱且忽略了權責之間的呼應關係,致使部分行人對於交通規則的遵守意識淡薄,無疑地,這也助長行人橫衝直撞的脫序行為。
(二)其次,來自於社會心理學的探索觀點,指陳出來,當個體在群體中感受到權利被放大時,往往會導致行為的極端化或產生不合理的行為期待,從這一此次事件中,顯然是得到了權利、責任與社會文化多方博弈拉扯的充分體現。
(三)此外,政府在行人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也助長了這種的認知扭曲現象,根據主管機關交通部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以來,行人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並未顯著下降,這也點評了現行政策的有效性,是有加強之必要,連帶深層的追究思辨,關乎到行人與駕駛之間的矛盾,主要係由於交通環境的設計不合理及法律執行力度不足所導致的,遠地不說,行人帝王條款過於側重於保障行人權益,卻未能充分考量駕駛者的實際需求與交通環境的複雜性,連帶而來的是,行人與駕駛羸弱公民素養的「個體」、不當道路規劃設計的「制度」,及其模糊待解人本交通之於「大環境」環扣鑲嵌,造就了多方共輸的情緒暴衝景象。
職是之故,針對行人帝王條款及其相關亂象,應從多方面著手進行改善,像是:
(一)首先,應加強對行人交通安全的宣導,提高行人交通安全意識的認知教育,這方面當可透過社區活動、學校教育等方式進行,讓行人了解自身在交通事故中的應負責任;
(二)其次,應加強對違規行為的監管與懲處,包括對於行人闖紅燈、不走斑馬線等違規行為施以適當罰則,同時,也應強化科技執法手段,例如安裝更多監視設備,以提高執法效率,藉此讓行人明白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後果,此外,交通設施的設計,也應該更加人性優化,例如增設行人專用信號燈、改善斑馬線的可見性及其智慧交通技術,像是感應式紅綠燈或自動警示系統,以提高道路安全性等,尤其是因應於超高齡社會而來老障族群的各項易識、易行布建措施。
(三)再則,應建立完善的政策評估機制,以確保政策目標能夠達成,例如,可定期收集數據分析政策效果,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解決執行過程中的問題。
(四)最後,建立良好的交通文化,至關重要,這部分可以透過宣傳活動,鼓勵行人與駕駛之間的互相理解與互信尊重,藉此減少兩造矛盾對立的產生,就此而言,如何借力使力於大眾傳媒的認知導正效應,便有積極規劃之必要。
准此,行人帝王條款的實施雖然初衷良好,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暴露出許多問題,上述的暴衝事件,著實讓我們反思:是否在追求行人安全的同時,忽視了對於駕駛者的合理要求?社會的進步應該是所有交通參與者共同遵守規則,而不是只限縮於單一方面的權利擴張,抑或是理不直氣很壯的情緒憤懟;此外,政府在行人安全管理上的不足,也反映出行政組織效能的缺失,特別是在具體執行中,如何有效整合資源,提升管理效能,這仍然是一項亟待解決的交通如常如序課題。
總之,行人帝王條款及其相關亂象的探討,不僅涉及交通安全問題,更是社會責任與權利的平衡。未來,應該在政策制定上更加注重行人與駕駛之間的對話溝通,以促進人本交通的發展,就此而言,透過優化的交通設施設計、有效的管理機制與社會文化素養的重建,才能夠真正實現安全、和諧的交通環境。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11.26:「寵出來的行人?計程車疑未禮讓,脫序男上演現實版GTA」)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