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台北、高雄等地都有青銀共居理念,8年前新北在社宅試辦,卻因生活習慣迥異,美好想像最終走進死巷,近年改推「青銀共鄰」。在北市,文化大學旁的陽明老人公寓是另一個指標場域,鼓勵跨世代同住交流,近年熱度下降,現僅剩3名大學生。
三峽北大安置宅2017年提供3戶試辦青銀共居,入住半年後,長者嫌年輕人太晚睡太吵,年輕人抱怨老人太早起又太愛管閒事,生活作息不同漸生嫌隙,甚至在群組吵了起來。
新北城鄉局科長江怡瑩坦言,把不認識的人硬塞在一起生活難度太高,計畫約1年就告吹。
新北市副市長陳純敬說,許多縣市推青銀共居都遇到瓶頸,新北近年在新店央北等社宅改推「青銀共鄰」,正逐步擴大至其他社宅。因應高齡化社會,未來社宅將規畫熟齡共居,50歲以上不婚不生族群可住同一樓層作伴。
在新店央北社宅試辦的跨世代共鄰,種子戶發揮語言、瑜伽、音樂、手作等專長,還扮演守望相助功能。種子戶代表廖一凡說,丈夫4年前以教授纏繞畫參加甄選脫穎而出,一位老奶奶因丈夫罹癌心情悶,幾乎足不出戶,她主動關懷並邀約唱歌,對方卸下心防逐漸融入社區,讓她很有成就感。
3年前,自香港嫁到新北的郭小姐企畫案寫推展香港及煲湯文化獲評審青睞,她喜歡陪伴社區獨居長者,也享受結交新朋友的樂趣,今年重陽節,社區住戶一起包水餃,拉近彼此距離。
北市2017年時任市長柯文哲推動青銀共居政策,在文化大學旁陽明老人公寓推青銀共居,規畫4間雙人房給學生居住,但目前只剩3名學生。社會局觀察,主因是作息不同,易互相干擾,世代間亦存在溝通隔閡。
在高雄市,市府改建閒置多年的舊警察宿舍,轉型全市第一座青銀共居社宅「大同社宅」,招收7戶青年戶、16戶銀髮戶,一樓是社區關懷據點和C級巷弄長照站,長者和青年在同一空間相互陪伴,達到共好。
另外,高雄市社會局在社宅融入「銀髮家園」政策,已有3處,銀髮住戶和一般戶入住社宅,為類青銀共居概念。
台中市社宅推動共居房型,可入住2至4人,但未刻意媒合青年與高齡者共居,北屯社宅20戶都已滿住。(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11.2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