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北海岸三芝、石門一帶居民想進室內場館運動,要跨區到淡水才有運動中心,地方爭取「微型運動中心」一再流標卡關,退而求其次盼有戶外健身房,公所允諾會評估適合地點與經費。專家說,運動平權並非一味蓋大型設施,依照地方人口與地貌彈性設計才是務實作法。
新北現有18座國民運動中心、2座水上運動中心,興建標準之一是單一行政區人口達15萬人以上。新北體育局評估,12萬至15萬人口規模足以支撐一座大型國民運動中心營運,人口超過25萬行政區,將新建第二座運動中心。
偏遠地區要蓋運動中心不容易,人口門檻是最大阻礙。議員鄭宇恩指出,八里人口4萬3千多、三芝人口2萬2千多,依照近年人口成長率,恐怕要等到30年後才有機會擁有國民運動中心。多次要求市府在三芝推動「微型運動中心」,一再流標卡關,地方遲遲等不到完善運動空間。
鄭宇恩說,近年淡水、八里分別運用議員建議款建置戶外健身房,設備簡易,至少可就近使用、養成運動習慣,讓長輩、上班族、年輕人有地方活動筋骨。呼籲市府在三芝、石門尋覓合適地點,規畫戶外健身房,方便民眾就近使用。
以八里區為例,今年7月啟用「八里體健綠帶」,設置10組專業器材,適合15歲至80歲全齡使用。
三芝區長賴小萍表示,三芝地區的長輩多,器材選擇上要評估當地年齡結構,需要體育局等單位提供專業協助。
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主秘陳添丁指出,當前制度對運動中心設置門檻,讓三芝、石門等偏遠地區長期被排除在外,當年中央推動運動中心時,設定行政區須達15萬人口基本門檻,多數運動中心採公辦民營OT方式營運,業者須有足夠人流支撐營收,偏鄉常無法達標。
如何落實偏鄉運動平權?陳添丁說,規畫風雨球場、運動公園,或設置於社區的小型體育場館等,都能作為替代方案,讓偏遠居民能有基本的運動設施可用。他建議,面對北海岸地區長年缺乏運動設施困境,可思考採較低成本、操作彈性高的戶外健身設施,或許是更實際解方。(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11.2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