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話說:近期在臺南火車站前的圓環,有一名乘坐電動輪椅的男子因多班公車過站不停而苦苦等待,直到一位年輕的高姓女司機注意到他,主動降下渡板並協助他上車,此一暖心舉動迅速在社群媒體上引發熱議,短短時間內便吸引超過400萬的觀看次數,並引來大量網友對於最美風景的讚美與感謝,該起事件除了顯現個別司機的善良義行外,著實突顯現行大眾交通系統及其公共照顧機制對於身障者友善環境的迫切性需求。
誠然,身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到諸多動彈不得困境,往往是源自於社會結構和環境設計的後天人為缺陷,畢竟,許多公共設施缺乏無障礙設計,導致身障者在使用交通工具時遭遇到重重困難,除了是攸關到硬體環境的物理因子外,也是全社會對於身障者需求認知不足的直接投射,連帶而來的是對於身障者的隱性偏見和歧視,加劇身障族群在公共空間的孤立感,一方面讓他們在尋求幫助時感到尷尬和猶豫,另一方面也使得友善環境的權益保障呼聲,更形微弱。至於,針對該項改善身障者出行和易行環境的策進作為,包括:
(一)首先,應加強公共交通系統的無障礙設計,以確保所有車輛和站點均能方便身障者使用,畢竟,缺乏無障礙通道、升降梯及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座位等,都是阻礙身心障礙者出行的因素,這也讓身分類別的『身障者』直接等同於社會性範疇的『障礙者』,從而構築一幅何以諸多司機過站不停的後現代錯謬景象;
(二)其次,應加強對於司機的認知教育培訓,提升他們對於包括身障者在內弱勢處境的需求敏感度和服務意識;
(三)最後,政府也應在其相關政策的研議制定過程中,導入從障者角度出發的主體視野,藉此避免許多政策僅停留在形式上的規範宣稱,而未能真正落實於實際操作層面,尤其是如何透過積極差別待遇的必要性支持,來讓身障者自體和障礙者客體的兩造關係,得以產生互為主體性的創造轉化。
冀此,在這裡所實有的批判性反思,針對高姓司機的行為,除了是給予一定的社會性讚譽,但是,對於社會性責任的命題深思,亦屬必要,這是因為:何以再尋常不過的助人行為,竟然會引發如此大的社會性關注,而非是因勢利導於推動立法,以捍衛身障者在公共交通中的平等權利?無疑地,在這個層次,除了暴露公共交通制度在設計和管理的缺陷外,相當程度上,更足以彰顯對於身障者受阻問題的社會性重視和社會性共融,仍屬怯弱、不足,特別是如何能夠在制度層面上建立一個更為友善的環境,而非只是依賴個人善良的道德性指稱,就此而言,身障者在公共交通中所面臨的挑戰,就已經不再僅是一樁個別事件,更是整個社會結構和環境設計的反映,這也讓每一位身障者如何能夠平等享有社會資源的公正訴求,實有回歸包括復權、增權、充權、維權的基本命題檢驗。冀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點明出來,高姓女司機的行為雖然感人,但是,其善良和善行還是停留在個別範疇的單一事件,並非轉化或昇華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社會性認知,換言之,接踵而至的制度改革和認知教育,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總之,從臺南火車站前的圓環暖心事件中,不僅窺看到個人善良的悲心力量,也顯露需要多些智慧提點的制度性變革,也就是說,這一案例並非孤立現象,而是身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到諸多困境的縮影,畢竟,我們不能僅依賴個人善意來彌補制度性缺陷,如此一來,配套性的批判反思直指出來的,乃是:如何將個人的自為性行善,轉化成為制度性善行的具體保障,那麼,臺南火車站前高姓女司機的渡板降下舉措,固然是一抹溫暖人心的光,但是,我們更需要的是持續照亮每個角落的大燈,藉此讓「友善環境」的實現,不僅是一幅美麗的風景,更是您、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項如常。
面對『障礙社會』的諸多不便,您、我皆非局外人。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三立新聞網,2025.09.18:「輪椅男站牌枯等上車了⋯400萬網友看哭!暖心小姊姊司機身份曝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在現代社會裡,身障者的交通需求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身障者的日常出行中,依然存在許多不便之處,特別是在大眾交通系統的設計和服務上。最近發生在南部公車上的一個故事引起了公眾的討論:一位高姓女司機主動降下渡板,讓一位搭乘電動輪椅的乘客安全登上車。
這簡單的舉動,背後卻隱藏了更深層的問題。雖然大眾交通服務逐漸推動無障礙設施的建設,但是在許多地方,身障者仍面臨著進入交通及行進的困難。例如,交通工具、騎樓內缺乏無障礙的裝置,往往需要他人幫忙的主動協助,這對於身障者和司機來說,都是一種很大的考驗。
這位司機的行為不僅展現了她的善良與責任感,更突顯出身障者友善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需求。在大眾交通的設計中,必須考慮到所有乘客的需求,包括行動不便的乘客。這不僅是對法律規範的遵循,更是對人權的基本尊重。
在社會各界的推動下,政府與交通公司應該加強合作,推出更多身障者友善的政策,如增設無障礙設施、加強相關法規的執行力,並提供專業的培訓給交通從業人員,以提升他們對身障者需求的認識與尊重。
公眾的意識提升也至關重要,社會應該共同營造一個包容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無障礙地進出每個公共空間。高姓女司機的舉動,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瞬間,但卻提醒我們面對身障者的需求,必須勇於行動,建立一個更友善的社會環境,共同促進每個人的出行便利。
在我的上一個工作中,認識一位大姐,透過支持性就業媒合進入到職場就職,因為這位大姐住在楊梅,任職的場所在中壢,所以每天都會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公車)往返居住地與工作地,而在一次工作休息時間的閒聊談話中,這位大姐就跟我說過一件令人又氣憤又難過的事件。
因為行動上的障礙,下雨天時這位大姐習慣在家中穿好雨衣然後出門搭車,因為手拿雨傘的不方便會讓這位大姐身體容易淋濕,常常某客運的一位司機,時不時看到這位大姐要搭車都會過站不停,因為司機說這位大姐穿雨衣搭車,會影響其他乘客搭乘,所以屢次拒載,讓這位大姐獨自站在雨中呼嘯而過,讓這位大姐錯過上班的時間,又或者讓大姐上車後,在乘客面前數落大姐的不是,雖說部分大眾運輸工具的確有文字規範,穿著潮濕衣服或雨衣搭車時勿乘坐座位,但也有但書身體不適者不再此規範內,再加上之前偶有耳聞部分客運司機對身障者持社福卡搭車免費偶有揶揄口吻,更加反應出雖自詡進步的台灣社會,還是存在許多觀念偏差的落後歧視的思想。
一樣在上個工作,當時的基金會聘用一個工程長才的主管處理新蓋的教育訓練中心,興建中我曾私下建議,怎沒有在入口處看到關於無障礙坡道的設置,但這位主管對我的建議完全置之不理,落成後卻告訴我因為費用有追加的問題,所以先不會有無障礙坡道的設置。(因為此教育訓練中心不對外開方,也沒有法令上必須要設置無障礙設施的問題)
在邁入AI時代看似進步的2025年,我們社會還是存在不少這樣輕忽身障權益,漠視身障環境的現象。
不管在社會底層,還是公司的高層。
是不是在台灣的社會,一樣再次陷入 : 貌似沒有選票.不吵不鬧就不會理你的鬼島思維。
身障者人口在社會中為數少,要不是有相關法令的規範,才得以在大眾運輸工具.道路設計.建築法規.環境硬體設備有方便或是照顧的做法,終究大部分只是為符合規範而做.是為遵守法令而做.是為形象門面而做。
又有多少是設身處地為營造友善環境.為維護身障權益而做。
在身處發展的環境中,我們努力追求速度.追求益處.追求財富.追求健康。
但在成熟文明的社會,大家更看重的是對環境.人民.心靈的友善。
人都會老,都會有行動不便的時候,也可能會面臨在公共交通使用時的困境。
我們應該更貼近更用心去體現身障者在目前環境中可能面臨的不便,不僅僅是法令的調整與環境的改善,重點是除了提供文明的硬體之外,更要有文明的涵養素質,尊重身障者在環境中行的權益.行的方便.行的尊嚴。
如何落實這樣的觀念在我們的心中,從而透過各個面向的行為拓展出去,讓無障礙的環境無處不在.理所當然,這需要時間培養.需要觀念正確.需要大家一起正視,更是我們要一起面臨的挑戰,最終 必須要營造出文明友善便利的無障礙環境才是,這也代表國家社會真正在進步的路上在的文明行列中。
大家 加油吧 我們一起來努力。
一個渡板所引發的,不只是身障者的問題,也包含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推著嬰兒車的家長。許多的障礙往往不是來自自身的問題,而是源自於社會結構和環境設計的不良所導致。如果一開始即可為多元族群考量,而不是在設計完成後,再針對特定群體(如身障者)進行補救性的調整,是否能降低社會對於少數族群的認知不足,及減少對他們的隱形偏見與歧視呢?
通用設計的概念即是如此,一開始就為所有人(包括身障者、銀髮族、孩童等)設計,無需額外修改或特殊設計就能讓大家都能適應或使用產品和環境。例如:低底盤公車、多功能開瓶器、公園或環境設施等等。其核心理念在於包容人們的差異性及多樣性,減少針對特殊族群的標籤化,當通用設計成為常態及主流,不再將無障礙視為「額外成本」或「特殊福利」,不再區分「我們」和「他們」,社會才能實現真正的共融,讓每個人都能有尊嚴、有自主權地參與日常生活。
在臺南火車站前圓環,一名乘坐電動輪椅的男子因多班公車過站不停而長時間等待,最終由一位高姓女司機主動注意到其需求,並親自降下渡板協助其上車。該行為被民眾拍下並分享至社群媒體,短時間內吸引超過400萬人次觀看,引發熱烈迴響與廣泛讚譽,這可以說是我們社會中最美麗的風景。
藉此也讓我們得以反思,現行的政府制度、社會態度、內心溫度是否能讓每一位身障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最近看到一位社工因為腳受傷,必須依靠輪椅、拐杖行動。從這位社工的動作及與其噓寒問暖之間,能感受到近期生活上產生了不少困擾。談話言語中散發出內心的一些啟發;「如果我們的心沒有用身臨其境的去感受,很難在習以為常的生活日常中發現這些不便的蛛絲馬跡」。藉由這次機會,社工體驗了日常生活中處理大大小小的事,都與輪椅、拐杖相伴的感受,也讓我們知道,在看待身障設施的設計及一些配套措施是有需要用第一人的視角去理解及補足。我們應該反思,眾多的公共場所之中,是否還有不少不利於身障者的環境是我們所忽略的。
檢視現今身障者善良環境仍有不足之原因:
1.法規執行缺乏系統性反饋:
公共設施身心障礙規劃的法規主要依據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7條,並參照《建築技術規則》、《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等相關法令。 新建公共建築物和場所必須設置無障礙設施,且符合規定的設施項目與規格才能核發執照或對外使用。 現有公共建築物若不符合規定,則需依規定進行改善,若有特殊困難可提出替代改善計畫。雖然法規上已有相關的保障作法,然實際面,由誰省定相關建案?同過的標準是否足夠?友善設施專業度是否足夠?是否有身障委員提供實質意見?或是由誰編組人員實地走訪已有設施,是否合宜?最後題是否有一個專責的平台可以廣納使用者的回饋,做出研究、修訂設施標準的依據。
2.社會認知不友善態度:曾看到一篇研究論文所述,有關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形象,呈現正面大於負面。然不可否認的仍有不少負面的標籤、及微歧視等現像。這會使部份身障者最後選擇沈默,不願表達真實感受,除了無法為自身爭取權益,更讓許多待改善的環境設施,長期沒有得到立即性的處理。隨著時間的過去,影響的人數逐漸增加。
因此建議:
1.應對友善設施的規範,強化執行力,納編身障的專業人員意見,落實每一項新增、修改建案的評估審查程序;建置友善設施回饋平台,提供使用者評價,提供改善研究,標準修訂及實地改善的精進,持續查察尚未符合環境、交通,推動改善。
2.須從教育著手,漸進式陪養社會大眾的正確認知與同理心,服務人員更需著重有關身障者服務的專業流程與準備,除了提升服務品質,更是對自己工作的一份尊重。
在公視紀錄觀點的報導,坐輪椅跟高矮胖瘦和膚色一樣,都只是一種差異。Chairman椅人在他的影片裡提到:「台灣人的觀念就是,你今天坐輪椅是一個世界,正常人是一個世界。」透過他的頻道介紹,期待社會大眾更多對於輪椅族的了解。
另一實況主妃妃,在16歲時發生車禍,導致脊髓損傷,脖子以下癱瘓。對於行動曾被困住的妃妃,近期因乘坐輪椅出門,可以踏出家門吃美食,到處體驗生活,生活不再一樣,終於能發自內心的笑。
透過以上兩則輪椅夥伴的實況分享,期待社會大眾朝共融去前進,除了政府端的制度改革、調整整個社會結構和環境設計,讓每一位身障者能夠平等享有社會資源,加上民眾對於身障者認知的教育,讓「友善環境」的實現,不僅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在真實的在生活中體現出來。
我先前從節目《誰來晚餐》中輪椅實況主菲菲的故事,我深刻感受到身心障礙者在社會中面臨的多重挑戰。她在16歲因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經歷悲傷五步驟後,選擇以堅強和勇氣面對現實,並透過直播體驗各地對身障者的友善環境,展現出強大的生命韌性與行動力。
近期臺南火車站前,一名女司機主動降下渡板協助輪椅乘客上車的事件,也引發社會對身障者公共交通權益的再度關注。這些看似個別的善行,其實揭露出公共設施與制度在無障礙設計上的不足。社會不應僅依賴個人善意來補足制度缺陷,而應推動更完善的無障礙環境建設、駕駛教育與政策落實,讓友善環境成為日常標準,而非例外。
菲菲的堅持與高姓女司機的暖心行動,提醒我們:真正的友善不只是同情與幫助,而是從制度、環境與文化層面落實平等參與。唯有如此,才能讓身障者在生活中不再是被協助者,而是能自主參與、平等生活的社會公民。
這件事提醒我,單靠個人的善意,雖然溫暖,但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我們更需要的是制度性的改變:完善無障礙設施、加強司機教育培訓、從政策層面保障身障者的出行權利。只有這樣,才能讓「友善環境」不再只是偶爾的美麗風景,而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常態。
個人感受上,我覺得這件事是一個警鐘,提醒社會每一個人,面對障礙和不便,我們不能只是旁觀者,也不能只依賴少數人的善意。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都有責任讓環境更公平、更友善。這種反思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社會共融,需要每個人的努力,也需要政策和制度作為後盾。
總結來說,女司機的舉動讓人溫暖,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感動,而要思考如何把「個人善意」轉化為「制度善行」,讓每個身障者都能安心、平等地享受公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