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話說:近期在臺南火車站前的圓環,有一名乘坐電動輪椅的男子因多班公車過站不停而苦苦等待,直到一位年輕的高姓女司機注意到他,主動降下渡板並協助他上車,此一暖心舉動迅速在社群媒體上引發熱議,短短時間內便吸引超過400萬的觀看次數,並引來大量網友對於最美風景的讚美與感謝,該起事件除了顯現個別司機的善良義行外,著實突顯現行大眾交通系統及其公共照顧機制對於身障者友善環境的迫切性需求。

誠然,身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到諸多動彈不得困境,往往是源自於社會結構和環境設計的後天人為缺陷,畢竟,許多公共設施缺乏無障礙設計,導致身障者在使用交通工具時遭遇到重重困難,除了是攸關到硬體環境的物理因子外,也是全社會對於身障者需求認知不足的直接投射,連帶而來的是對於身障者的隱性偏見和歧視,加劇身障族群在公共空間的孤立感,一方面讓他們在尋求幫助時感到尷尬和猶豫,另一方面也使得友善環境的權益保障呼聲,更形微弱。至於,針對該項改善身障者出行和易行環境的策進作為,包括:

(一)首先,應加強公共交通系統的無障礙設計,以確保所有車輛和站點均能方便身障者使用,畢竟,缺乏無障礙通道、升降梯及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座位等,都是阻礙身心障礙者出行的因素,這也讓身分類別的『身障者』直接等同於社會性範疇的『障礙者』,從而構築一幅何以諸多司機過站不停的後現代錯謬景象;

(二)其次,應加強對於司機的認知教育培訓,提升他們對於包括身障者在內弱勢處境的需求敏感度和服務意識;

(三)最後,政府也應在其相關政策的研議制定過程中,導入從障者角度出發的主體視野,藉此避免許多政策僅停留在形式上的規範宣稱,而未能真正落實於實際操作層面,尤其是如何透過積極差別待遇的必要性支持,來讓身障者自體和障礙者客體的兩造關係,得以產生互為主體性的創造轉化。

冀此,在這裡所實有的批判性反思,針對高姓司機的行為,除了是給予一定的社會性讚譽,但是,對於社會性責任的命題深思,亦屬必要,這是因為:何以再尋常不過的助人行為,竟然會引發如此大的社會性關注,而非是因勢利導於推動立法,以捍衛身障者在公共交通中的平等權利?無疑地,在這個層次,除了暴露公共交通制度在設計和管理的缺陷外,相當程度上,更足以彰顯對於身障者受阻問題的社會性重視和社會性共融,仍屬怯弱、不足,特別是如何能夠在制度層面上建立一個更為友善的環境,而非只是依賴個人善良的道德性指稱,就此而言,身障者在公共交通中所面臨的挑戰,就已經不再僅是一樁個別事件,更是整個社會結構和環境設計的反映,這也讓每一位身障者如何能夠平等享有社會資源的公正訴求,實有回歸包括復權、增權、充權、維權的基本命題檢驗。冀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點明出來,高姓女司機的行為雖然感人,但是,其善良和善行還是停留在個別範疇的單一事件,並非轉化或昇華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社會性認知,換言之,接踵而至的制度改革和認知教育,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總之,從臺南火車站前的圓環暖心事件中,不僅窺看到個人善良的悲心力量,也顯露需要多些智慧提點的制度性變革,也就是說,這一案例並非孤立現象,而是身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到諸多困境的縮影,畢竟,我們不能僅依賴個人善意來彌補制度性缺陷,如此一來,配套性的批判反思直指出來的,乃是:如何將個人的自為性行善,轉化成為制度性善行的具體保障,那麼,臺南火車站前高姓女司機的渡板降下舉措,固然是一抹溫暖人心的光,但是,我們更需要的是持續照亮每個角落的大燈,藉此讓「友善環境」的實現,不僅是一幅美麗的風景,更是您、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項如常。

面對『障礙社會』的諸多不便,您、我皆非局外人。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三立新聞網,2025.09.18:「輪椅男站牌枯等上車了⋯400萬網友看哭!暖心小姊姊司機身份曝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