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扣緊當前全球化的時空環境背景,官方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用意,旨在於藉此吸引來自於東南亞國家優秀的僑外學生來臺就讀,進而促進人才流入和經濟發展,只不過,隨其政策的實施和所衍生出來的許多問題困境,也引發了對於南向政策的僑外生轉為學工或黑工等議題現象的深刻反思。

根據最新的審計報告,在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過程中,臺灣一地共計已招收14,880名僑外生,實際就讀人數則為13,186人,儘管政策目標係為了吸引優秀人才,但是,實際情況卻是不容樂觀,根據統計顯示,以111及112學年度的僑外生為例,僅有4,721人就讀國際專修部,但是,這其中556人因未通過華語文能力測驗而退學,另有443人因其他原因退學,合計的退學率接近21.07%,無疑地,這些數據突顯僑外生在臺灣教育體系學習過程中已然面臨到重重困難,而需要大破大立的社會性關注和社會性投資。

至於,造成僑外生出現較高退學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像是:(一)首先,許多私立學校的師資不足和保障不夠,致使無法提供充分的教學支持和受教品質;(二)其次,僑外學生的華語能力普遍偏低,因為語言溝通和書寫困難,而無法有效理解課堂的授課內容,進而影響到學習的動力效能;(三)再則,部分學校未能嚴格審核學生的入學資格和財力,致使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必要的保障,甚或出現基本需求難以滿足的生活窘境,尤有進者,許多學生在求學名義下,實際卻是被迫從事非法勞動,這不僅阻礙他們的課業學習,更違反勞動保障的基本人權。

職是之故,針對上述問題,實有必要採取一系列的改善對策,這其中包括有:(一)首先,應加強對僑外生的輔導和支持,設立專門的輔導機構,來幫助學生適應和融入學習環境;(二)其次,應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薪資待遇和教學質量,以確保學生能夠接受高品質的教育;(三)再則,應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防止學校透過仲介收取不當費用,並確保學生的權益不受侵害;(一)最後,應加強對僑外生的華語文教學,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能力,以便於共融於臺灣環境的生活適應。准此,在這裡的考察針砭之處,實有必要將綜融有外交、政治、教育、經濟、社會、勞動、文化、移工等不同目標內涵的該項新南向政策,進行跨部會、跨層級、跨領域和跨專業的統合工程。

冀此,在這裡所持以的批判性反思,直指該項新南向政策轉學工議題,著實投射出更為深層、複雜的結構性問題,也就是說,僑外學生轉為學工或黑工行徑,已然不僅是學生個體的學習困境,更是制度和環境彼此交織下的預期性結果,畢竟,許多僑外生在求學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彰顯出來是現行教育體系的接不住和政經環境守不住的拉扯影響所致,以此觀之,對於南向政策的批判,也不就應該只是侷限於表面現象,而是要深入探討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像是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國際學生的融入問題及其學習成效和生活品質的滾動影響等環扣鑲嵌議題。

總之,即使新南向政策的推動,有其政治正確的時代性,但是,在其實施過程中,尤須關注到僑外生的實際需求,據以保障他們的學習權益和基本人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新南向政策的初衷,從而促進臺灣與這些南向國家的良性互動和全面發展,如此一來,扣緊「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關懷旨趣,及其僑外生轉學工、黑工,抑或成為『移工社會』的迷亂情形,增生出來的是諸如適應困難、培力不足、勞動剝削、變相外勞、違法就業等難以善後的預期性後果,這些的壓迫性結構問題,理當不應該是作為文明社會如臺灣地區所應該要有的胸襟格局,換言之,新南向政策作為推動國際關係的一項重要戰略,旨在吸引優秀僑外學生來臺就讀,從而深化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文化及教育合作,然而,政策的實施所暴露出來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直指包括戰略、戰術的雙重性斷鏈和治理能力失靈,遠地不說,僑外生因缺乏保障而淪為非法勞動者,不僅損害政策初衷,更影響到臺灣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連帶地,從人權角度而言,僑外生在臺遭受剝削或歧視,更是違背了基本人權保障的國際標準和國際形象,這些的謬誤作為和迷亂情事,才是令人感到耽心、掛慮之處。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08.04:「僑生成學工,2成沒念完退學」)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