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噪音不只可能引發不孕風險,更可能影響胎兒智商。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創會理事長葉光芃指出,依歐洲數據推估,台灣每年可能有超過四千人因為交通噪音早逝,影響更甚「行人地獄」,呼籲政府在六都優先布設「即時噪音地圖」。
婦產科醫學會、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等昨一同呼籲,普設交通噪音微型監測站、現行一五八處道路交通噪音監測點,應升級為廿四小時自動連續監測站,並且在六都優先設立即時噪音地圖。
葉光芃說,國內研究顯示,醫療人員長期暴露在高噪音環境,會增加倦怠風險、影響醫療品質,主因為噪音引起的睡眠剝奪。再者,交通噪音陳情居各類公害之冠,但噪音不合格率長年不到百分之一,顯示現行標準過於寬鬆、無法有效管制。
葉光芃說,交通噪音除導致聽力受損外,對不同器官系統和心理健康都有影響,可能造成乳癌、大腸癌及兒童癌症;相較航空站全年自動監測,交通噪音僅每季兩次測定,遠遠不足。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指出,卅五歲以上女性若長期暴露於交通噪音,會增加不孕風險;馬偕醫院婦產部部長黃建霈則引述研究表示,胎兒廿四周起,就會對聲音產生反應,若母親睡眠品質不佳,恐影響胎兒大腦發育及未來的記憶與情緒控制能力。
台灣胎幼兒期防治成人疾病學會創會理事長楊崑德說,歐洲數據顯示,超過百萬名兒童可能因超過五十五分貝噪音暴露,出現行為障礙、過重或閱讀困難等問題。
立委劉建國說,現行噪音標準與頻率範圍過時,應重新檢討,並交通噪音納入都市規畫與公共衛生評估機制。(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7.1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