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發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一、文章大意
本篇文章是在探討,台灣各界面對新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自去年蔡政府防疫清零政策到現今的改變、接種疫苗次數的訂定、檢疫與隔離模式改變、二級升到三級的各種管制、未滿12到年滿12歲以上的疫苗接種與選擇、造成各行各業的限制、人民生活的干擾,甚至於教育端上課型態的改變等,進而提出自政府、各行各業、社會大眾到自己,是否須回歸佛家所言「隨緣不變,不變隨緣」:1.不模糊立場2.不喪失原則3.不違背真理4.不改變真心。來學習與認識新冠狀病毒的變化與相關防疫措施,以及面對疫情對我們的影響,安排好相關因應措施,過好各自的生活。

二、 名詞解釋

1.基模:「基模」是人類用來為他們透過感覺器官接收的訊息分配含義的輔助工具。該模式使人們能夠在任何情況下快速輕鬆地找到自己的思緒出路,並做出相對理性的行為。(源自:維基百科)

2.『隨緣不變』與『不變隨緣』:佛門講一切事物皆依因緣和合而起,內因或多或少,外緣則複雜多端,所謂隨緣是疏忽自我的內因,放棄自我的心願,依外在形勢隨波逐流。許多人放棄抗爭、力行的難緣,而隨順用心少、出力少、傷害少的好緣。如此的隨緣,就是欺軟怕硬、貪生怕死、得過且過、苟且因循。
所謂隨緣,正好是放棄自由、自主、自力的奴性使然,正好是專制集權國家奴役制度狠毒兇殘使然,「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是權勢階級、強人的「隨願」,隨緣的是不得不低頭或低頭成自然的弱者,「隨緣」一詞,不過是弱者的一張遮羞布,用以逃避自我責任,弱者的權利得不到政權的保護,弱者的權利意識沒有甦醒,也就只有隨緣了,任人宰制了。
「隨緣」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成立,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才能叫做隨緣。隨緣的人有四種不變,包括 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不違背真理以及不改變真心。
外緣是無常的,只有以不變的願力立身處世才能自主、自立、自強、自由、自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者若丟掉或變掉那不該變的願力,就成了被外在事物奴役的奴隸,佛說為大可憐憫者。(源自:https://kknews.cc/essay/b85al89.html)

3.叢集:匯集、聚集(參考:國語辭典)。「叢集效應」來自社會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衆》,勒龐在書中描述集體的特點時說到:當單獨個體集結成群體後會有不同於個體獨處時的心理和行為表現,一旦成為群體後的心理特徵包括有群體的衝動、易變和急躁;群體更易接受暗示和輕信等各種不理智的行為。(源自:https://itw01.com/VTDP4EI.html)

4.無知之幕:這個概念是為了在分配社會合作的原則正義與否時,抹除一己之私,或是自我階層的私利而創造的。「無知之幕」和「原初狀態」是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夏仙義在1955年提出的概念, 1971年美國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明確使用了「無知之幕」來稱呼,這是一種對於特定道德問題判斷的方法,過程有以下的思想實驗:設想在「原初狀態」下的一方,在當下社會他們對自己所擁有的技能、品味、和地位的情況一概不知,而於此狀況下,讓他們對權力、地位、和社會資源通過一定的原則分配給大家。(源自:維基百科)

5.基變:「基變」是描述人民、政策或行動等揭示、滲入或催化到個人或社會生活的根源或基礎。因此,基變的意思是從根救起,或從根本改變。(源自:http://donhi.com.tw/modules/tad_book3/pda.php?tbdsn=847)

6.默會:默會的意思是暗自領會,出自明方孝孺《醫原》,默會的知識(又稱“緘默的知識”,又稱“內隱的知識”),主要是相對於顯性知識而言的,它是一種只可意會,但無法言傳的知識,是一種經常使用卻又不能通過語言文字符號予以清晰表達或直接傳遞的知識。(源自:漢典)

三、 心得感受
一開始讀這篇文章,感到似懂非懂,雖然有些用詞用語曾接觸過,但不常使用,也就忘光光,但仍有一些名詞並不是日常生活上會看見的,就覺得很生澀,謝謝老師的提醒,那就先從「名詞解釋」開始查起。但是,主角「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涵義,並不是那麼容易查得到,對於佛家思想又不甚熟悉,看了幾篇的說明,仍是有看沒有懂,所幸,最後看見https://kknews.cc/essay/b85al89.html網站的介紹,總算跟我較親近,增上精進的努力查詢,也就順利整理出這篇文章的「大意」了。

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世界各地,確實是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傳染力強、沒藥物治療與預防、生命威脅大等,讓醫療專業知識貧乏、珍惜生命的一般民眾,不得不依照政府與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過生活;再則,政府的防疫措施與宣傳、隔離政策、重金罰款等,更加重了人民的注意與生活壓力,也造成我們夫妻與長輩的衝突,所以,只能重新思考與調整防疫生活觀念與模式,「這是長輩必要的生活活動,過程做好防護,回家做好清潔就好」,成為我們夫妻對於長輩堅持自己生活模式的應變詮釋。

回首這幾年的防疫生活,雖然少了原先親友相聚、出遊、看電影等生活調劑活動,但是,在自身醫療專業知識不足、社會影響力不夠的結構性限制底下,能夠轉念面對自己的生活,照顧好家人身體健康、不要形成防疫破口而影響他人,或許這就是一種自主、自立、自強、自由、自在的「隨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