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承學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研究生)

 

一、 文章大意
本篇文章探討,台灣社會對於調降投票與法定成年之門檻所衍伸出來的各項影響,自立法院通過「十八歲公民權」的修憲案後,立委提議希望能跟上國際領導人年輕化的趨勢,但是,隨其社會變遷,國內已於2007年調整過參選年齡,法制上亦同有再進行修改,如今,隨著投票門檻的調降,降低參選門檻的呼聲再次出現,除了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外,也顯現出西方民主代議政治在東方聖人文化中所產生的變化。

二、名詞解釋
1.代議政治:「代議政治」指的是代議的機制設計,在國家的政治生活領域中,具體運用之後所形成的一種國家政治制度,它包含了議員代表著民眾行使國家或地區權力,議員是由有選舉權的人民選舉出來的,議員代表有一定的任期,議會有明確的法律規範及通過會議行使權力這些內容。(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

2.公共性:傅德瑞克森(H. G. Frederickson)認為若以公共選擇來看,公共即「理性的選擇者」,這種自利假定所提供的公共觀點,正如同消費者的偏好在市場中的運作一般,強調每個人的利益雖有不同,但是,公共的行動卻是由被激勵的個人彼此互動所產生的結果,若以立法途徑來說,便是公共即「民意代表」。現代的民主政府,在實務上大多採取代議民主而非直接民主。公眾授權於國會、市議會來依其目的而行動,所以,它們被視為在公共行政的公共中,最具正當性的代言者,而行政人員則是被期盼會在立法者所創設的機構中行事,並遵行其所通過的法律。(資料來源:https://www.sir.com.tw/webstore/PDFbrowse/img/aesop_fables/0010AB1241903.pdf)

三、心得感受
剛開始讀這篇文章時,其實是感到茫然,畢竟,在日常生活哩,政治與公民投票,便如同吃飯喝茶般的理所當然,但是,我們鮮少進一步探討其背後所涵括的意義。所謂的代議政治選舉,對應出來的應該是責任、監督與制衡等三大面向。如今在台灣的政治選舉之中,相較於責任及義務,相互攻擊及謾罵,似乎是更能夠獲得民意與支持,代議政治的公職選舉本質,是否早已扭曲?參選門檻的調降傳出後各界的意見也不一,對於資格、素養及適任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若果,今天是一名25歲的政治新鮮人與一名50歲經過政治歷練的中年人出來競爭總統,結果可想而知,當今台灣社會調降為18歲的成年門檻,已讓許多人憂心這群被迫成年的孩子們,他們真的有能力能夠完全處理自己的事物或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這是一個大大的問號?降低了門檻,讓新人投入參選,無疑是讓政治這灘死水,增添了一股清流,但是,要讓這灘死水有了改變成為溪流的可欲,仍是需要教育、文化等制度層面,進行通盤的檢討、修正,以讓年輕世代對於社會的弊病能夠推動更有效的變革工程。

回首這幾年來的投票參與,自己大部分也都只跟著民粹意念去投,沒有任何主張,也不理解投票當中之意涵與內容,透過反覆閱讀這篇文章,不僅讓我反思代議政治選舉的本質,也讓我明瞭到當今台灣民粹暴力的嚴重性,每當選舉將近,社會便會充斥互相辱罵抹黑或無限上綱的競選承諾和福利支票,這也突顯對於臺灣而言,西方文明的代議政治,儼然已失去了本質,剩下的只有民主的亂象脫序等社會問題。

喪失本質的代議政治選舉,在當今調降門檻卻未做通盤性變革的狀態底下,要如何能夠引領社會,來完成富國利民的共好目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