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針對報載因為某連鎖壽司店推出『同名鮭魚』的免費用餐活動,竟吸引不少的年輕人,紛紛去戶政事務所改名,而被稱之為『鮭魚之亂』,這其中亦有糾結從改名效應到對於ID命名舉措的延伸性思考。

姓名是區分人已的一種符號,將個體個別化,姓名是由姓氏與名稱組成,姓的法源依據依民法第1059條規定第一項「父母於子女出生登記前,應以書面約定子女從父姓或母姓。未約定或約定不成者, 於戶政事務所抽籤決定之。」、第二項「子女經 出生登記後,於未成年前,得由父母以書面 約定變更為父姓或母姓。」、第三項「子女已成 年者,得變更為父姓或母姓。」

名的來源依姓名條例第一條第一項:「中華民國國民,應以戶籍登記之姓名為本名,並以一個為限。」、第二條第一項規定:「辦理戶籍登記、申請歸化或護照時,應取用中文姓名,並應使用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 典或教育部編訂之國語辭典中所列有之文字。」姓名過去通常由父母、家族族譜、算命等方式命名,有著濃厚的文化脈絡,認為出生八字、姓名筆劃等配合術數可預測一個人的性格、能力、未來發展或判斷命運吉凶福禍等。

經過時代的變遷,當可由網路上觀察到,”取ID”是一種為自己在網路上身份命名的行為,過去在BBS年代(PTT創立1995年),使用者多為大專院校學生,多半BBS的帳號(ID)的更改權限,是比姓名條例更加嚴格,且ID無法重複,改名申請過程更是冗長費時,許多使用者費盡心思創造出屬於自己代號,如同為網路上的分身取名一般,具有符號學中的個體代表性,沿至FaceBook的臉書時代,初始用戶名稱雖未必使用真名,但是,名稱也是需要透過審核,網絡社群的發展迅速,個人代號的千變萬化,似乎也開始鬆動著”命名”這件事。

至今,台灣年輕族群使用IG(Instagram)、Dcard等社群軟體,IG的名稱雖不能重複,但是,更改程序更加方便快速,只要是不重複的ID,隨時都可以更改,另Dcard更是以匿名社群著名,網絡上消弭了改名限制,甚至於消除在互動上的身分與個體化區別,隨著時代變遷個體在世界的運作,是以一串字母、數字甚至標點作為代號互動,年輕族群的「本名」,似乎只剩下填寫考卷或是一種行政流程上,所需要使用之另類不常見的”代碼”。

不能忽略的是除了名稱使用文化上的改變,若是以改名鮭魚的活動的族群來觀察,多是以年輕族群為主,而該一族群與實際勞動族群的分隔,可見勞動族群若需要改名,可能需要在工作時間請假,並且改名後的勞動過程較繁瑣,改名、改回名稱皆須請假,申請人姓名要填寫哪一個名稱,而年輕族群若是已成年且仍在就讀學位,時間的安排相對更為寬鬆,在活動期間更是不需要受到工時所限制,便可盡情邀約吃飯,年輕族群對於命名一事,已不如以往時代帶有著信仰或是脈絡,而是以”代碼”的更換來理解,屬於命名的文化脈絡,業已漸漸改變,而這次的活動,也如同一場有趣的社會實驗,驗證台灣年輕族群個體對於命名與名稱的思維邏輯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