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行政院已於日前核定通過所謂的「長照量能提升計畫」,預計編列為期三年和新台幣三百億元的預算規模,並且也包括月薪給付、產學合作、職能分級以及專業認證等等的運作機制,藉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長期照顧的服務場域,倘若順利的話,預估最晚在2018年之際,就能夠讓身心障失能、失智者都可以不分年齡而申請到長照服務。

基本上,因應人口海嘯的照顧負荷,使得該項的「長照量能提升計畫」,是有它整體考察的必要,就此而言,包括薪資保障、教用合一以及職能認證等等的機制設計,無疑地,係以當前長照人力的空缺和填補為其主要的思考原則,以此觀之,一方面,從過去、當前到未來的長照人力評估與建置制度,是否有回應於長期照顧背後所實有之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及其解決對策而來的通盤性檢視,換言之,假設上述四項的機制設計,並不足以成為年輕世代願意或勇於投身長照服務的誘因條件,那麼,相與對應的配套措施又為何?特別是關涉到制訂一套完備的公共政策和實施計畫所應該要具足之高推估、中推估以及低推估的決策模式與應變措施?連帶而來的是之於人力供給端的上述誘因條件,有無進一步地擴及到需求端、媒合端、輸送端與管理雲端等等的綜融性思辨。准此,在這裡的思考真義指陳出來的將會是要如何藉由「長照量能提升計畫」得以窺見到未來的長照藍圖和服務願景,就此而言,任何枝節末微的計畫工程,自當是要有從戰略到戰術範疇而來的並進思考。

除此之外,嫁接在工具性層次的長照變革工程,是否也要回歸到規範性層次的相關提問,畢竟,奠基於個人理性和精算原則的社會安全機制設計,所謂的居家照顧、日間照顧與機構照顧,三者比例原則的衡平關係,宜是要有經濟能力、主觀意願、支持系統、文化主義以及社會變遷的全面性思辨,換言之,即使「長照量能提升計畫」所增生長出來的照顧人力是可行成功的,但是,供需之間的牽動影響,也不只是用以回應在家老化的人力短缺,而是從在家、社區到機構;以及從在宅看護、鐘點看護、居家照顧、家庭托顧、日間中心、公共托老、長照機構抑或是護理之家等等連續性關係的照顧單位及其長照人力,皆能獲致整全多層的需求評估,否則,人力運用的資源排擠,當只會從單位之間以進一步地惡化到單位之內的相互爭奪。准此,在這裡的發想乃是糾結於長期照顧服務而來的政策定調、法令條文、典章制度、整合服務和有效輸送,究竟有無相與緊密串聯並且成為無縫接軌的一條龍照顧體系!?

最後,被高度期待未來長照人力補足以後,那麼,身心障礙失能、失智者將不分年齡層而統統可以納入照顧的服務網絡,那麼,現行制度的運作困境,又將如何給於應有的解套措施,連帶而來的是心智障礙者的雙老家庭,從老化到退化、從失智到失能以迄於從一度殘障到二度殘障等等的照顧負荷,突顯了國家機器之於民眾人身照顧的最終責任,還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