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德國發明了一種「公共冰箱」的方法以有效分享這些吃不完的食物,對此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論述,是值得進一步的探究。

基 本上,每年歐盟被浪費掉的食品多達1億噸,粗估到了2020年之際,更會增至1.26億噸,對此,如何將每天寧可掉棄供食用的大量食物,以轉送給有需要的 人,那麼,「公共冰箱」的發想構思,是有它加以正視看待的必要,首先,在食物分享站裡其中一半設置有冰箱,至於,運作的方式也相當簡單,只要是你有多餘的 食品,都可以拿出來跟陌生人分享,當然,“你應該分享你自己願意吃的食物”的基本原則,這又何嘗不是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它相互輝映的內在性貫通。 准此,在善行義舉的助人行徑當中,除了『出錢』與『出力』之外,也另闢一條『出物』的不同選擇,特別是該項的財貨提供,也因為緊扣著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需 求,而使得「公共冰箱」對照於「衣服回收」的運作機制,宜有更多的人文解讀,畢竟,出錢或出力而來的行善舉措,施與授的兩造顯然是相對地單純並且少了某些 情境因素的失控變數,但是,將原本很可能就直接丟到垃圾桶的食物,並且藉由「公共冰箱」以達到利益眾生的濟助目的,那麼,關乎到「公共冰箱」的機制運作, 就不宜將複雜問題予於過度的簡單化。

冀此,除了不要白白浪費掉食物外的供給端思考外,諸如需求端、媒合端和輸送管理端,亦有它回應於方案評估與設計的相關提問,比如說:開放性質的自由拿取, 在任君打開冰箱食用的同時,並不代表也會珍惜這些的粒粒盤中飧?如此一來,因為少了觀念充權的機會教育,這使得對於食物的浪費行為,充其量只是產生某種程 度的轉移現象,而無助益問題的真正解決?連帶地,關乎到食安的關注課題,也因為缺少中介的把關機制,這使得無論是特意的道德危險行徑抑或是資訊不對稱的食 品安全管控,食用之後人身不安全的風險管理,便成為癥結困境所在?准此,「公共冰箱」的可行和可為,自當是要將各項預期與非預期性的衝擊影響和發展後果, 納入整體考量的参考數值;連帶地,要如何突破「冰箱儲存」

的結構性限制,那麼,對於包括可食用物資的回收機制、可供飽食一餐的供應管道以及從食物匱乏而來的衍生性需求滿足及其配套措施,便有它嚴肅探究的必要。

總之,「公共冰箱」的構念作為,就不單單只是侷限在冰箱的硬體設備上,而是要回歸到全人照顧的關懷旨趣,就此而言,「公共冰箱」本身所糾結的公共性、道德性、物理性或人文性,實則有進一步探究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