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學齡前嬰幼兒相關的健康衛政作為,是有其回歸幼兒身心守護的整體性布建思考。

話說:來自於衛福部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之際,全國疑似發展遲緩兒童的通報人數計有3萬4781人,相較於十年前業已成長八成,對此,國健署將從今年(2024年)的7月1日開始,針對0~7歲的所有兒童(general population),據以提供包括能否雙腳離地跳、單腳跳、能擺好幾個積木、降落傘反射等合計6次免費的醫師評估,藉此進行從正常到臨界或發展遲緩的初步篩檢,從而達到包括以絕大多數兒童為主、為本的健康維護,及其針對少數遲緩嬰幼兒的後續早療服務等多重作用,只不過,此一補強性質的衛政策進作為,還是要有整全多層的思辨、論述,這是因為:

首先,該項疑似發展遲緩兒童通報數之所以會出現大幅增加趨勢,實有進一步廓清之必要,究竟是因為當代幼兒發展遲緩情形真的是有所增加之故?還是因為家庭主要照顧者危險意識提升而讓通報人數一舉擴增?至於,從通報進案到接案評估及其開案服務而來之高危險人口群體(high-risk population)、標定人口群體(target population)以及真正服務到的人口群體(serviced population),彼此之間是否有更大的人數落差?這也讓應該是要提供必要早療服務的通報黑數,成為了關注之所在;連帶地,即使是在現有7次的兒童預防保健補助之外,另行新增6次的免費醫師評估服務,藉此提供0~7歲兒童的完整發展評估,但是,是否有其必要分屬於兩軌並行的守護機制設計,抑或是可以畢其功於一役的用以強化兒童專責醫護陣容的專業素養與團體動力把關效益?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指陳出來:該項嬰幼兒身心守護的整體性布建,涉及到從嬰幼兒己身的個人動力、父母的家庭動力,及其關乎到通報機制運作的內在、外在、文化歸因探究,如此一來,理當是要就其上游之教育端、中游之醫護端、下游之早療輸送端的鑲嵌環扣,以進行內外夾攻的教育發展性、篩檢介入性和療育處遇性的整體服務體系規劃建置。

總之,該項的新創措施,實有其從先天基因到後天成長、從盛行率到進案數、從蛛絲馬跡的事前防制到低於常模的事後防治、從疑似通報到主動尋求協助、從既有7次的兒童預防保健補助到新增6次的醫師評估,以迄於從醫院診間到在宅療育,抑或是從對於遲緩兒的早期療育到身障兒童的特殊教育,及其扣緊分類、分級、分階、分段、分流、分時以及分程所關涉到ISP、IEP、IGP、ITP、IFSP、就醫、就學、破除移動障礙等制度設計,據以推動健康促進、社會融合等發展遲緩議題的支持體系和服務網絡。

況且,上述諸多的法定福利服務,更是要有針對從『得』之有所選擇到『應』之強制執行的國家角色定位思索,尤其是更要進一步深究療育家庭背後所糾結意願、能力與結構性限制的牽扯推拉和解套對策。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